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挖掘自身资源 打造校园文化——广州市荔湾区校园文化调研报告



  2006年3月和8月,我曾对广州市荔湾区的校园文化进行了两次调研,最近我又在该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江东同志的邀请和陪同下,偕同广东省教育厅《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陈昭庆同志,对该区的校园文化进行了第三次调研,实地考察了三间小学(西关实验小学、康有为纪念小学、詹天佑小学)和三间中学(真光中学、广州市第四中学,以及即将恢复原南海中学校名的第十一中学),发现该区自今年初开展“三品工程”(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以来,确立以文化为办学灵魂的理念,开拓了一条挖掘自身资源,以多种模式打造校园文化的途径,产生了明显的良好效果,对于解决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严峻问题和校园文化持久建设,颇有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故特作调研报告如下。

  一、打造校园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连续发生大学生跳楼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广东省教育厅最近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及时而正确的。古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显然大学生的素质与其在中小学阶段所受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对于当今出现的这种消极现象,固然应当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去消除或制止,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与思想根源,放大放长认识和解决这种消极现象的产生和消除的时间与空间,采取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式,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在众多可选择的途径和方式之中,我认为打造校园文化是首选。因为校园是学生受教育和成长的实体环境,校园的文化氛围、文化内涵、文化品位、文化特质,必将在学生读书期间受到直接的熏陶,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校园文化是对学生最直接、最具体、最切身的心理和素质教育,对学生将产生持久的、以至一生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品位、特质,标志学校的个性和优势,也影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方向;校园文化的内涵、品位、特质,又是与学校的历史、性质及所在地域的文化密切关联的。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固本强基的温床。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多途径、多方式、因地制宜地打造有个性、有优势的校园文化。

  二、以自身资源打造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模式

  由此,我认为广州市荔湾区以文化为办学灵魂的理念,千方百计地挖掘和创造自身的文化资源,多模式地打造校园文化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其具体做法,大致可归纳为下列几类:

  (一)利用本地、本校文化资源。如西关实验小学,是由原人民中路小学搬迁而改用现名的老校。西关自古是广州市著名的商业区,是对外通商和接受海外文化的窗口,是广州市对外交流枢纽的文化名片。该校既以西关为名而亮出自己的地域特色,又以发挥本校原有外语教学较强的优势,与西关的对外交流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以“中国—加拿大—美国教育合作项目”而施展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既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设置一些有典型意义的西关风情景点,如:西关大屋、西来初地等,结合地处西关的周边环境,创造外部的环境氛围,又在教学中穿插进行西关人文历史的宣讲活动,并结合“英语浸入式教学与课程研究”等项目的教学实践,而从教学内核中渗入校园文化内容,达到将环境与教学内外结合打造校园文化的效果,同时也由此而将该校以中外文化结合的“实验”学校特质具体化。这种模式是有普遍意义的。因为每个学校所在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可成文化品牌,都可转化为校园文化特质因素;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小学主要是招收地段生,学校有本地特色的校园文化,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有光荣感,有促其向上的积极效果,同时也是对学生爱国爱乡爱校情感的直接培育。

  (二)利用相关的名人资源。这种模式,在岭南尤有特殊而普遍意义,因为以名人命名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在岭南才开始的,如:中山大学、仲凯农院、执信中学、仲元中学等。这种做法,是从西方传入的,是岭南最早吸取海洋文化的体现,是利用名人资源树立学校威望,同时又是承传名人遗志遗风办学的好模式,应当继续承传。荔湾区在前些年,将与清末戊戍变法领袖康有为故居相邻的一间街道小学,改名为康有为纪念小学,不仅使学校知名度大大提高,使学校师生倍增了光荣感、使命感,而且在教学和校风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因为他们不是只用名人的虚名,而是着意承传名人的主体精神(爱国爱教爱学),以其“有为”之名,提炼出:“有为每一天,成功每一步”,“锻造有为教育,奏响有为人生”等口号,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他们敢于利用有争议的名人资源,而又敢于有扬弃承传其精神,古为今用地发挥其积极面,也是在运用这种模式中值得注意的有益经验。

  (三)以本地名人为榜样资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熟悉的、亲近的、近距离的榜样更倍增动人力量。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铁路之父”詹天佑,是西关人。与其故居相邻的街道小学,被命名为詹天佑小学。校园内有詹天佑事迹展览,有詹天佑童年出洋留学的塑像,有他建造的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图,同时又在教学与校园活动中,增加介绍詹天佑自幼刻苦读书、立志为国为乡争光的内容,同时又有意识地开展外语和科学的学习活动,与詹天佑的成功事业道路联系起来,使学生以有这样一位近邻名人为荣,自小明白并立下向名人学、走名人路的志向。这种模式,可不限于以名人之名为校名,也不只是以某个历史名人为榜样,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本地名人,尤其是邀请尚在人世、特别是最新涌现的名人来校活动的做法,效果会更大更好。

  (四)恢复、发展本校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最大不同之处,是有顽强的本根文化意识和感恩意识,即以祖国、民族、家族、故乡、母校为根,始终不忘其出生、成长、哺育、教育之恩。如能充分把握这种文化意识去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其途径、方式、方法、以至效益,都是无穷无尽的。作为五“根”之一的学校,首先就要重视本校之根,即自身的历史,包括办学、教学、校风的传统和特色、声誉,以此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品牌;同时,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意并着力五“根”文化教育,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强化五“根”文化。现第十一中学前身南海中学,创办于1904年,早年确立以“任重致远”为校训。这校训是其传统校风,与其悠悠百年校史,是其自身宝贵的文化资源,恢复其原校风和原校名,也是恢复和承传自身原有资源的一种途径和模式。真光中学是1872年创办,已有130多年历史。数年前恢复校名后,着力弘扬悠久校史品牌,大力开展校友活动,邀请美国著名华人陈香梅女士等著名校友返校,有效地提高了知名度和感召力;同时,又将建校时的校训“尔乃世之光”,进一步发展改造,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将其具体化,并以此为灵魂,付诸一切教学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成为学校教学与校风的主要特色和特质。

  (五)既用本校自然环境资源,又用本校教学优势资源。校园的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文化化程度,是衡量校园文化的重要尺度;如何在老校区或新校区改造或建设中,利用有限的自然环境资源打造自身有个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测试学校领道文化素养的明显标尺,幷且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干,能否将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幷且以自身的教学优势转化为自身校园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具有普遍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何较好解决这两方面问题,我看可以广州市第四中学为例。该校在旧城区,是老校,面积不大。校区是佛教西禅寺旧址,寺院已毁,院基所在小山丘尚存,呈龟型,故名龟岗,又名“灵峰”,是古文人喻其禅境而取。该校领道在前些年校区改建中,以“灵峰”为中轴线调整改建校舍的格局,使整个校区有亭院风格,优雅大方,既是古刹文化底藴的延脉,又是与近年该校创建五星级“书香校园”高度和谐的环境;尤其是该校以自身长期造就的教学优势,擦亮先后获得省一级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省和国家緑色学校、市青少年发明创造特色学校、区五星级书香校园等品牌,并在该校新命名的“博士路”、“院士路”中体现这些教学优势,可谓将学校自然环境与自身教学优势,高度统一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典型事例之一。

  (六)创造、发展更多更新的校园文化资源。每个地方、每个学校的文化资源都是极其深厚和丰富的,可供持久挖掘,打造校园文化。但我们也可以在这样做的同时,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发展更多更新的校园文化资源。荔湾区启动的创造“三品工程”,号召创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是以文化为办学灵魂的理念而提出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创举,也开拓一条创造、发展更多更新的校园文化资源的广阔途径。因为随着这项工程的逐步实现,必然有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的“品牌校长”、“品牌学科”、“品牌教师”在各校涌现,而且持续不断、层出不穷,而这些“品牌”,不就是各校自身取之不断、用之不竭的校园文化资源吗?!

  三、建设校园文化的具体建议

  (一)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建议省教育厅指定专门的职能机构,将校园文化的管理和建设作为该机构的职能和日常工作,指道、督促各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各级政府也当相应这样做。

  (二)加强校园文化的理论建设和经验交流。建议省教育厅聘请我省有名望的教育家、文化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妇幼工作者,成立校园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多学科、全方位地研究校园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大学、中学、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可分别专题研究。还可定期举办论坛或现场观摩会,从理论高度总结和交流经验,推广和推介成功的经验和典型。

  (三)应特别重视以珠江文化(含岭南文化)特色而打造校园文化的典型和经验,及时地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总结,加以宣传推广,以此为建立具有深厚珠江文化底藴与特色的校园文化群和校园文化理论而做文化积累。

  (四)应增强本地、本校文化的直观和形象教育。建议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本省、本地历史文化的内容,如:可选用名家所写地方风情的作品,作为语文教材;选择介绍本地或本校名人故事的文章或新闻报导作辅助教材;可在校园或课室张贴值得学习的名人画像或宣传画;可以发动学生竞赛制作作为本校或班级标志的徽章或吉祥物、纪念物等等。

  (五)建议文物部门在各地学校进行历史文物普查,将有价值的确定为不同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样做,既有利于及时地发现和保护文物,也有助于学校以此作为文化资源,打造校园文化。在这次考察中,我发现真光中学的“真光堂”古建筑、第四中学的“西禅寺”旧址,都是有较高文物价值的文化遗产,其他学校可能还有不少,有待普查发现。

  (2006年12月25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