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在整合中挖掘,在开发中保护


——关于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工作的报告
自2001年省领导发出建设文化大省号召以来,全省上下各地方、各个部门,都对我省文化资源作了大量的普查和研究开发工作,效益显着,成果累累。尤其明显的是在张德江书记亲自策划下的《南方日报》“广东历史文化行”专版系列,更是起到在全省范围内普查、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的标杆性作用,也即是说,将本来不受注意的、分散各地巿的文化资源整合为“省级”的系列资源。以每期专版整合一个资源为计,共达50个。数量不算多,整合不算个个妥当,也不是全无遗漏,但就目前所知的资源上说,著名的、主要的项目已大都在列了。从我们省参事室广东文化研究组和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十多年来的考察情况上看,也是大致如此的。可以说,现在普查工作可告一个段落,是转入研究如何进一步挖掘、利用和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资源阶段的时候了。所以现在开这个理论研讨会是及时而有意义的。

从我与一班多学科专家近十多年来从事珠江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工作的体会上看,我认为在已基本完成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基础上,对于文物资源是可以采取“在整合中挖掘,在开发中保护”方针的。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方式:

一、 以连锁式的整合与开发去挖掘、利用、保护

连锁式,即从对某一文化资源发现时开始,随着对这资源及其相关的资源有新的发现,而不断地以解开一锁、而又再解开一锁的方法,将这文物资源的方方面面引向纵深去挖掘、利用、保护,以至引发出更新更大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例如,广州市前些年在该市中山四路原儿童公园内发现南越王宫旧址,即下大决心、用巨资、用大力去挖掘、利用、保护;接着又在该市北京路发现千年几代城墙遗址,也是本着在整合与开发中挖掘、利用、保护的原则,在城墙遗址部分路段,用加盖现代玻璃的方法,既保持路面畅通、保护遗址原貌,又使人们都能清楚看到这千年古道奇观;可喜的是最近在南越王宫遗址,又发现了岭南从未有过的出土秦代文字竹简,广州市市长张广宁高兴地宣布:这些珍贵文化遗产,要边开发、边展出。可见广州市是一直采取不断在整合与开发中挖掘、利用、保护的方针的。

从我们在发现和研究开发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上看,也是如此。1996年3月,我们发现广东与广西分界之“广”,就是汉武帝平定岭南时的首府所在地“广信”,即现在我省封开县与广西梧州市交界处,这即意味着找到了珠江文化的一个历史源头,我们当即提出了《开发岭南文化古都——封开》的倡议,并举办了学术研讨会论证,得到了多学科专家和各级领导的认同,在国内外媒体产生强烈反响。当我们研究有关历史资科的时候,又发现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平定岭南时(汉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派黄门译长从广信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经北部湾的合浦,至日南(今越南)。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2000年6月,我们即赴徐闻进行实地考察,初步证实这是西汉、也即是有历史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最早始发港;2001年11月,我们在湛江举办了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和港澳的百多名专家一致认同了这个结论,从而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从南宋开始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提前了1300多年,而徐闻也由于这个会的论证,在当年的经济合同中增加了6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对于古港遗址的研究开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据、利用和保护。有意思的是,2002年,我们按照省领导有关指示,到粤东沿海普查海上丝绸之路古港,结果发现在饶平、潮州、澄海、汕头、汕尾,都有这样的古港遗址,只是兴衰的年代不同,显出了此盛彼衰的格局,使全省的古港形成了从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始发港的局面,从而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多、年代最齐、始终保持畅通的特点;同时又由于这些发现和研究,使得各地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宝贵性和重要性有所认识,提高了挖掘、利用、保护的自觉性和把握水准,从而取得明显的经济文化效益。可见连锁式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二、以链结式的整合与开发去挖掘、利用、保护

如果说,连锁式的整合与开发的方式,是在于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而进行的连接行为的话,那么,链结式的方式则是事先知道、或大致知道的情况下而去进行的整合与开发的行为。应该说,这种情况往往较多、而且大都是行之有效、特有实效的。例如,南方日报进行的“广东历史文化行”专版系列的策划,可以说是事先知道或大致知道的。策划者要求每个地级市在清查本市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选出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项目,又以全省的高度对各市的专案作出平衡,然后按一定规格和数量,将各市的项目列入专版,从而形成了链结式的系列,这即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整合与开发行为。又由于每个专版都有固定的栏目:以“时空透视”、“记者目击”、“专家说法”,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定位和研究开发的价值论析,又以“书记说法”对其作出利用、保护的权威许诺和论证,更强化了对每个文化资源专案进行系列整合与开发的规划性和权威性,从而又更有力地促进了各县巿挖掘、利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自觉性和力度。

我们十多年来的做法,也是逐步意识到以这种方式去做的。例如,对粤北南雄市的梅关珠玑巷,我们曾先后三次去考察,每次都发现一种文化资源,并即以此为其作出文化定位,并以此对其进行文化整合与开发:第一次是在1993年8月,我们发现这里是古代中原大批移民南迁的转折地,唐宋年间有多批大量移民经此小住而转至珠江三角洲,后又转至南洋、美洲各地。由此,我们向当地建议以“寻根文化”和“后裔文化”为旗号,在港澳和海外华人中组织“珠玑巷后裔联谊会”进行寻根认祖活动,在霍英东、黎子流等名流带动下,使南雄获近亿元捐款,珠玑巷也由此增建一新,其文化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挖掘、利用和保护;第二次是2000年8月,我们再到珠玑巷考察,发现这里新建了许多姓氏宗祠,而且前来认宗续谱(家谱、族谱)的人甚多,海外华人华侨尤甚,显然这是前次考察所提建议的积极效果。但应该怎样看待和引导这种现象呢?我们知道,自古经珠玑巷南迁的移民姓氏达150多个,比众所周知的百家姓还多出二分之一,而且又分布世界各地(据说全中国有7000万华侨,百分之八十是广东人,其中又多是珠玑巷后裔),必须重视这种宗族文化现象,于是我们向省政府提交了《开发南雄珠玑巷和中华姓氏文化的建议》;第三次是2002年6月,我在研究开发广东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感到学术界已经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上,都已分别取得了光辉成果,但似乎尚未注意对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研究,明显存在着对海陆丝路对接点或通道研究的学术空白。于是,我们从著名唐代宰相张九龄的《开凿大庾岭古道序》中发现,至今尚在的南雄梅关古道的开发,就是他以沟通中原与海外贸易为理由而获得皇帝恩准、并由他亲自领导的。我们再次前往考察,不仅实证了这历史事实,而且实证了的确有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点或通道,从而填补了这个学术空白,可见链结式方式的实际效用。

三、 以串连式的整合与开发去挖掘、利用、保护

串连式,是将同一地域的不同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或者将不同地域的相同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两者都是出于统筹的需要,而又不可失去发挥各自特性之功能。例如,在南方日报“广东历史文化行”专版系列中,有一个“韶关文物圈”专版。这个专版将粤北地区的马坝人与石峡遗址、梅关古道、珠玑巷等几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串连式的整合,构成为“泛珠三角区域最繁华的古文化立交桥”。另有一个“海上丝路”版,将分散于徐闻、阳江、广州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为广东以至中国谱写了“千年不老的辉煌”,策励“蔚蓝世纪再远航”。其实,“广东历史文化行”不少专版都是以串连的方式整合的。这不仅是组版上的需要而这样做,而且在实际工作上也是可以而需要这样做的。

多年来,我们对全省各地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也较多采用这种方式。例如,2001年夏,韶关南华禅寺请求我们支持该寺举办建寺1500周年庆祝活动,我们除向省政府提交专题参事建议、促使有关方面为其退回土地180亩外,还专门研究了六祖惠能的事迹及其代表作《六祖坛经》,从中发现,怀集、四会是惠能南归的避难地,广州光孝寺是他的剃度地,新兴是他的出生地和园寂地,也是其代表作《坛经》的最后完成地,由此又可见在这些地方都分散着六祖文化资源。于是我们马不停蹄地到这些地方考察,为每个地方所具有的六祖文化遗址作出文化定位,促使地方进行挖掘、利用、保护(2003年6月,新兴县就六祖华诞为六祖镇正式命名挂牌,同时举办惠能禅学研讨会和招商会,取得了签约10余亿元合同的经济效益,国恩寺也同时获数百万元捐款;怀集县也借此重修六祖禅院,获募捐近百万元),同时又使地方对本地六祖文化的研究论文得以在2002年11月进行的跨国性的学木论坛上发表,使地方的研究纳入惠能研究整体之列,又使整体研究的内容和队伍更充实、更扩大、更全面,亦可见以串连式进行跨地域整合开发的效果。

最近我们继去年提出《为南江正名,挖掘整合南江文化》建议之后,到粤西阳江、湛江、茂名、云浮四市进行了专题考察,发现不仅在云浮市各县的分散古文化资源,可以用南江文化的概念去进行整合与开发,甚至在粤西四巿也可以此作为相互串连的文化纽带,发现许多岭南本土文化——百越文化的遗存和旧痕,可以构成与以广府文化为主的西江文化、以客家文化为主的东江文化、以福佬文化为主的韩江文化、以客家与广府文化并存的北江文化并列的、以百越文化遗存为多的南江文化,从而使珠江文化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光芒四射”的大江文化。这也是以串连的方式进行整合与开发而取得的成果。

四、 以凝聚式的整合与开发去挖掘、利用、保护

凝聚式,是在一个地域内以某种文化作为龙头而将其他文化资源凝聚起来,构成为文化合力,同时又各显神通、纷呈异彩,构成中心突出、主流通畅、和而不同、相互辉映的局面。南方日报“广东历史文化行”的一些专版也是这样做的。如:以苏东坡为惠州文化“点睛”,以冼夫人“追寻岭南圣母的千年遗迹”,在“黄飞鸿故里光大武术文化”,以刘禹锡的诗人情怀“泽被连州”,以南风古灶和祖庙塑造佛山的“文化性格”等等,都是运用凝聚式的版面。

从我们多年从事文化资源的考察研究工作的体会上看,这种方式也是切实可行的。例如,我们先后三次以这种方式打造封开文化:第一次是1996年春,我们将在这里发现的距今12万8千年的原始人牙化石(比被称为岭南人祖先的马坝人头骨化石还早2万8千年)、汉武帝平定岭南所设首府广信旧地的发现、粤语发源于广信之新说等发现,凝聚为“岭南文化古都”的概念而提出研究开发的倡议,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第二次是2000年秋,我们以古广信包括我省封开和广西梧州的历史事实,提出《关于两广合作开发古广信文化风景区的建设》,试图以古广信文化凝聚整合开发跨界地区文化,开展区域合作。两次都因为未能使文化与经济的开发结合,虽有社会影响,但经济实效不大,直到第三次才得较好效果,这就是2004年夏在封开举办的“岭南文化发祥地”论证会,同时举行了广信楼奠基仪式、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碑石揭幕式和招商会,签约合同达20余亿元,可见凝聚整合开发文化资源,还得与经济结合才能取得更大实效。

最近我们在怀集也是采取这种做法,取得的效果更大。怀集县有座燕岩,山峰挺拔,巍峨峻峭,是攀崖登高的理想地方;岩内是个长达数里的大洞,从头至尾都有地下河贯通,洞内可行小船,又可走车;尤为奇特的是,洞内穹顶有许多燕巢,是金丝燕繁殖之地。这种燕子在燕类中特别珍贵,原生于印度、马来西亚等地,每年春分时节飞越太平洋、印度洋来到这里,建窝、生卵、孵乳,幼燕能飞后,又于每年秋分时节飞回海外原住处。中国只有云南某地和怀集有此种燕,而怀集也只有燕岩能藏此燕。就今所知,怀集的金丝燕数量最多、繁殖力强,燕窝品质最好,生长环境也最好,而且这里是千百年来金丝燕栖生之地,民间有燕子节的传统习俗,所以我们称之为岭南燕都、中国燕都。最近正值燕子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和怀集县共同举办了“泛珠三角与燕都文化论坛”,同时举办全国攀岩比赛、燕城广场落成仪式、投资环境推介会等活动,取得了签约合同35亿元的经济效益,可见以金燕文化凝聚整合开发多种文化,并与经济结合的巨大作用。

五、 以升华式的整合与开发去挖掘、利用、保护

升华式,即对某种文化资源作出实质性而又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定位,并且这种定位具有超出某些原有局限或水准的性质,故谓之升华。南方日报“广东历史文化行”将全省原来分散的、有些知名或不知名、不太知名的文化资源,以“省级”的规格进行整合,这做法本身就具有升华的意味。其中好些专版也是尤有这种意味的,例如:梅州倾力打造“世界客都”,南海神庙造“广州文化月亮”,秦汉四宝“保住广州文脉”,肇庆端砚成就“中国砚都”等等,可谓典型实例。

我们在对文化资源的考察、研究和开发中,可以说从开始到现在都一直注意以这种方式做的。前面谈到的事例,大都有这种做法的意味。尤其明显的是,早在1999年,当人们尚对德庆悦城龙母崇拜是否属于迷信活动将信将疑的时候,我到该地考察,破例为其题字“西江神源”,旨在对其作出西江精神之源的文化定位,后来又发表了《走出神教误区,弘扬妈祖、龙母文化精华》的参事建议,产生了积极影响。2003年9月,我为阳江“南海一号”海底沉船题字:“海上敦煌在阳江”,阳江市领导和群众都乐意接受这个文化定位,在媒体公布后,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以及在美国的世界著名海洋学家吴京教授(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科学院院士、原教育部部长、成功大学校长)的关注,特地请我陪同考察访问,他们先后考察后评价极高,认为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海洋史要由此改写”,并认同我所作的“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今年初,省领导特为其建海上博物馆拨款1.6亿元。今年夏天,阳江市在香港举办招商会,推出“海上敦煌”旅游项目,甚受欢迎,取得很好效果,可见以升华式的文化整合与开发是卓有成效的。

使我感受尤深的是:2003年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提出泛珠三角(9+2)的构想,我即以向媒体发表谈话的方式,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圈需珠江文化支撑》(见2003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泛珠三角不仅是个经济概念,也是个文化概念》(见2004年4月12日南方日报)等观点,被多家媒体转载,引起了强烈反响,起到了积极的效果。最近我又将自己对建设文化大省和泛珠三角的体会,结合15年来研究珠江文化(含岭南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心得体会,升华为“以自身特性和共通性文化为纽带,促进区域及对外经济合作,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转化”的战略,受到张德江书记的重视和批示。这也是以升华的方式整合与开发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而取得的。由此使我更进一步感到: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不仅具有古为今用的价值,而且具有配合中心工作并提供战略谘询的重要意义。

 

2005年7月25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