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串珠型的水域形态与文化形态
东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三大水系,也即是珠江水系的第三大主干流,发源于江西省南部安远地区的寻乌县和定南县,由寻乌水和定南水入粤境后在龙川贝岭汇合而正式始名东江。东江水域包括:除江西境域外,在广东是河源市及所属龙川、连平、和平、紫金,惠州市及所属博罗、惠阳、惠东、尤门,东莞巿全境,深圳市及所属宝安、龙岗,以及由东江供水工程供水的香港特区,从粤东北的龙川直至南部的深圳贯通广东偏东中部之北部和南部,占珠江流域总面积5.96%。
东江水域的形态好似一串珍珠,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从它作为寻乌水而在江西寻乌县的桠髻钵发源后,从北到南,都有大大小小的江河从左或从右与它汇合,其主干流像一条纽带,将这些江河串连起来,构成为一串珍珠的形态。具体说,就是:在龙川贝岭,串连了定南水而启开东江;在向西流经和平之后,又转经龙川附近又转向西南,在河源市区串连汇合新丰江,构成东江上游河段;再向南流至惠阳县江口,串连秋香江后,折向西南,在博罗县下青串连公庄河,又迂回曲折至惠州市串连西枝江,再流向博罗县,成之与东江中游河段;自博罗观音阁以下,为东江下游河段。在这河段中也还是串连不少江河:在东莞企石串连石马河,在东莞石龙与增江串连,又汇入珠江三角洲,直至虎门出南海;又以东江供水工程而与深圳河、香港的香江串连。
二是从东江之始到其出海或入港,都串连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或水库,如:在龙川有被称为东江之头的枫树坝水库,在河源有著名的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在惠州有潼湖、西湖,在深圳有东江水库等等。这些湖泊或水库像颗颗珍珠,东江水自北向东与其贯通,不正如一串珍珠形象么?
三是从地理学而言,据《珠江志》载:“东江发育中生代北东——南西向的构造断陷盆地中。喜马拉雅山运动使东江大断裂两侧形成多极剥蚀面,沿东江断裂带的河源、灯塔、龙川等盆地被两侧山地流水切割使盆地连通,逐渐形成东江干流”。这说法表明:东江干流从一开始即有两项串连,即两侧山地和盆地的串连。这些山地和盆地也分别像颗颗珍珠那样,被东江串连为两串珍珠。
这三个层面的串珠形态,说明在总体上东江水域的形态是串珠式的,但其串连之线(即东江主干道)却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形的;而且又都是以串珠型而现其完整性的。饶有意味的是:东江文化的形态,在总体上也是如此。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东江文化的主体是客家文化,确切地说,是从中原进入岭南之后、与土著百越文化有一定结合交融的客家文化;它在总体上仍保持原来客家文化的完整性,但又与原来中原的或其他地域的客家文化有所不同,可以说是仍存大同略有小异。但在东江下游河段以下,如东莞、深圳、香港,则是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并存、甚至以广府文化居多了。但总的说,还是保持客家文化为主干的格局,而且在各个层面上都分别体现出串珠型的完整性的文化特点的。
二、 从原始生命之地到最现代化的城市
东江之头,有古老的原始生命之地:河源。从1966年3月在河源市南湖山庄工地发现2枚恐龙蛋化石开始,在该市境内已发掘出118窝,共1072枚恐龙蛋化石,数量大得惊人;尤珍贵的是,在其他地方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窝,是有蛋而无龙骨,而在河源则首次发现蛋骨并存之窝,并且原貌基本完整;更可喜的是,最近又发现了一块巨型龟鳖类动物化石,乃白垩纪晚期大陆相龟,距今七千万年,真可谓原始生命之萌生之地。
东江之尾,则是举世公认的最现代化的城市:东莞、深圳、香港,诸如:领导全国服装新潮流的东莞虎门服装城,深圳高科技开发区和高科技交易会,香港的世界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迪士尼乐园等等。
在江头与东江尾之间,夹存着历史各个年代文化层面的代表性文化标志。例如,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深圳屋背岭墓葬群和前不久发现的咸头岭遗址,揭开了7千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即有珠江文明的面纱;在博罗县,前些年发现被历史淹没了的战国时代一个小国(缚娄国)的遗址,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在深圳宝安区,从最近发现一个晋代古墓,揭开了当时珠江三角洲尚是刚开发的盐场,特设东官(莞)郡管理的历史;这样的重大历史遗址,从东江到东江尾都有不少,说明从最古到现代的各个夹存年代的文化层,在东江水域是基本齐全的,这正是东江文化属完整性串珠型的表现。
三、 从最古开创之县城到最新开创之特区
东江之头的龙川佗城,是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最早设立的县治,首任县令就是后来成为南越王的赵佗。这是岭南列入中国版图的最早县治,开创了岭南古代的县治历史,也即是最早开创的县城,真可谓:珠江东水之首,岭南古县第一。
东江之尾的深圳,是众所周知的最早开创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杀出一条血路来”的起跑点;而香港则是揭开“一国两制”史页、最先回归祖国怀抱的特别行政区。
当然,在江头与江尾之间,在秦代与当今改革开放时代之间,东江沿岸还有许许多多具有开创意义之地,并且会随着岁月的增进、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着,例如:龙川是广东最早解放的一个县,比广州还早14天;河源新丰江水库是广东最早建成的最大水库,新丰江水电站是广东最早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有如串珠越串越多,越串越长;暂停不串,是完整,添加再串,也是完整,不断添加,不断有新的完整。可见东江文化的串珠型完整性特点,又是不断迭进的、增加的、发展的。恐怕这也是客家文化的一种特质。
四、 从原始乡土文化到最现代文化
东江文化主体是客家文化,无论从其出自中原的本性,或是在入粤后受土著百越文化的对撞交融,其原始性、原创性相对保持较多的。最突出体现在语言上,整条东江流域都通行客家话,虽然与中原和梅州等地客家话有所不同,而客家话的基本语音补语法始终变化不大,可以说是东江文化保持原始乡土文化的主要表征之一。在风俗习惯上,在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上,也都有许多表征,如饮食上的客家菜,文化上的唱山歌,节日时舞花灯或跳马灯舞等等。自然,这些以东江之头各县(龙川、连平、和平、河源)为盛为多。
东江之尾,在东莞、深圳,这些原始乡土文化也仍保持着,但却增添了许多现代文化,甚至开始出现以现代文化为主导的走向,并且开始形成既有东江文化传统、又有自身文化特点的地区文化格局。尤其是深圳,在办特区以后,原来仅5万人的小镇,经20年开放,成为千万人口的大市,增加大量外来人口,原有人口仅占很小比例,加之又有大量海外经济与文化输入,更促使特区之文化变“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格局:一方面是作为东江文化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传统地域文化特质仍保持着,也即是我在两篇文化散文《深圳之龙》和《深训之鹏》中写的风俗人情尚在;但现代文化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并构成了新的特质和态势,这即是我在另一篇文化散文《深圳之窗》所写的“缩影文化”、“袖珍文化”。具体地说,就是由深圳最早创办的“锦绣中华”(广东人戏称“小人国”)园,以及随后陆续办的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缩影式的主题公园,还有近年举办的高交会、文博会等“缩影”式的文化结构而体现的文化意念和载体。
这些位于江之尾的现代文化现象,显然与江之头的原始乡土文化有巨大反差,但却又是头尾呼应而相映成趣的,不致显出严重对立或相互抵消的现象,而是和而不同、交相辉映。加之头尾之间的文化,都是既有东江文化总体特质,又有各地不同特点,更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样,东江这种串珠型的文化,就是璀灿斑烂的彩色串珠文化,而且是不断增加数量和色彩的串珠型文化。显然,这也是客家文化的特点之一。
五、从山水环境文化到道家文化、时代文化
整个东江水域,都可以说是如同仙境的山水地理环境,是自然生态最原始最幽美的地方。广东的名山名水、名景名林,许多都分布在这水域。如:龙川的枫树湾湖与霍山风景区,河源的万绿湖与桂山风景区,惠州的西湖风景区等等,都是如同仙境的山水地理环境,都是山水环境文化的精华之作。
尤其是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区,是岭南五大名山之一。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造就了天下一流的山水文化,而且造就了崇尚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汉代的葛洪是著名的道教祖师。他在这里炼丹多年,将道家炼丹术完整化;同时在这里写完了他的著名论著《抱朴子·内篇》,将道学理论系统化,从而将道教与道学推上了自成思想体系的顶峰。葛洪为道教文化作出这些杰出贡献,显然是与罗浮山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哺育分不开的,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山水环境造就了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和道学思想。
在20世纪30和40年代,罗浮山还在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作出了伟大贡献,这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总部设在这里,指挥了华南地区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东江总队在这里按毛泽东军事思想打游击,正就是利用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山重水复,蹉跎曲折,隐蔽通幽,可以神出鬼没,进退自如,攻守主动。显然,这是天人合一的环境与战争的战略战术相助相成的典型范例,同时也体现了东江文化的天人合一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有新发展之特质,如同仙境的环境既可造就欲做神仙的道家,也可造就革命的“神仙”——游击战士,可造就道教的、神仙的文化,亦可造就革命的、战争的文化。改革开放后旅游业发达,游山玩水,消闲消洒,也是如同神仙般的亨受,是更现代的“神仙”,是现代的旅游文化、消闲文化、养生文化。可见自然的山水环境文化,是可随时代的不同而与不同的时代文化结合,从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色彩的。近年到罗浮山和东江水域的自然景观旅游客特多,正就是东江文化尤其具有这种山水环境文化特质和优势的体现。由此也可见串珠型的东江文化,天人合一的特质和优势,也有如不断增加串珠那样,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增加,并且每颗都是有时代光辉的,其所代表的客家文化当然也是如此。
六、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到珠江文化、海洋文化
东江文化的主体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来自中原,史家证实是源自属于黄河文化的河南;东江源头在江西,江西主体属长江文化,从而东江所承的客家文化,主要是经过长江文化熏染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进入东江,属于珠江水域,自然受珠江文化影响并属其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珠江水系直通南海,江海一体,更何况东江水直通虎门出海,也即是既投入珠江文化、又直通海外文化、海洋文化。如此贯通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海洋文化,全仗于其主体是客家文化的缘故。显然,这也是东江文化属串珠型的表证之一,同时也表明其具有贯通性的特质和优势。
具体地说,由于客家文化原属黄河文化,尽管经过长江文化的熏陶,入粤后又投入珠江文化、通达海洋文化,但在总体上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特质和风貌,是很值得探究的。这即是其贯通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与各种文化都易于沟通、交流,但却不易同化、融合,而是和而不同、兼收自长。前一方面使客家文化从纵向而言保持传统而又发展,后一方面则使其从横向而言既保本色而又相容,两者也可分别说是纵横串珠形态,是其重要特色和优势,试从三种现象去剖析:
一是古代南来文人到东江文化区生活者不少,其中多数是适应的,是有好评并有作为的。例如,秦代入粤任龙川县令的赵佗,最早施行“汉越杂处”方针,后来治理南越国达90多年之久;汉代到博罗县罗浮山炼丹写书多年的葛洪,在此为道教作出重大贡献,最后仙逝并葬于此;宋代的著名文学大家苏东坡,虽是被贬惠州,郁不得志,仍按杭州模式,兴建惠州西湖、苏堤,乐观地诵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携带小妾南来,小妾因病逝世葬于西湖之畔,坟莹至今犹存,可见吟出体现长江文化风格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对东江文化是何等的认同和适应。多数南来名人类似感人事迹不少,这不正是东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有贯通性的佐证么?
二是客家人出海外谋生者甚多,这是东江文化直通海外文化的有力佐证。值得注意的是,历来出到海外的客家华人华侨,有两个明显特征:乡音不改,多仍聚会。这些特征说明,即使其贯通海外文化,并在异国海洋文化之境,也仍保持客家文化传统和本色,这正是东江文化贯通性体现。
三是在本地的客家人已经变成少数、外来人口占多数的地方,如东莞、深圳部分城镇,北方人带来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来自港澳台和海外的海洋文化,有似四面大军压境,奇怪的是“黑云压城”却“城”不“摧”(唐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反而是“黑云”进城城更坚!正像今天的东莞虎门那样,尽管已成为领导中国服装新潮流的世界服装城,也仍然是保持着东江文化基本特色的城镇;今日深圳,尽管已是缩影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视窗”,但也仍然是以东江文化为底蕴的现代文化城市,而东江文化在此与诸多文化和而不同,兼收自长,同时各显神通,各呈异彩,这不正是东江文化既有纵的贯通性又有横的贯通性的典型写照吗?所以,客家文化和东江文化的串珠型特点,还在于其有贯通性的特质和优势。
2005年8月5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