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小议高校博物馆在教学中的作用——以人类学博物馆为例
朱建彰(朱建彰,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文摘要】博物馆的功能与当时社会环境生产关系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行业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亮点,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博物馆以“物”为传授知识的媒介,以“物”的内涵和外延,以对“物”的认识和接触,诱发学生的感想和思考,进一步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达到教育的目的。
Abstract:The functions of museums should be correspond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A certain type of social environment produces a certain type of museums. University museums are the distinctive highlights in museum industry.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 relate closely to soci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museums use “objects” as a media to impart knowledge. Besides, they also us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objects” as well as the cognition and contact to “objects” in order to trigger the students to feel and to think by further stimulating their curiosity. Eventually, the goal of education is achieved.
高校历来是一个国家龢民族人文精神创造、融合、升华的重要阵地,而高校博物馆为培养学生提供了一块重要领域。它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各种类型的、有自己特色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本人就博物馆在培养学生应发挥的作用谈一些愚见,请给予斧正。
一、博物馆功能的演变
众所周知博物馆功能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早期博物馆的功能,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生产关系是相适应. 当时博物馆只是进行简单的器物收藏,其目的为满足收藏者爱好,其教育功能并不明显。这一点可以在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简称ICOM)为博物馆下的定义中看出;“博物馆是指向公众开发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图书馆如无常设陈列室者则除外。”〔1〕从这个定义可以得知,博物馆是个藏品机构,同时要有展览.满足这二点,就是博物馆.但这种状况只维持五年,到了1951年,国际博协对博物馆定义进行第一次修订:“博物馆是运用各种方法保管和研究艺术、历史、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藏品,以及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料和标本,供观众欣赏、教育而公开开放为目的的,为公众利益而进行管理的一切常设机构”〔2〕这次修订使博物馆增加了教育和研究这二个基本功能。这些功能一经确定,便以极快速度发展着,成为博物馆最为主要的功能之一。
从博物馆的定义可以瞭解博物馆性质的变化,古代博物馆是古代文明的产物,是以私藏珍品为主体的博物馆;近代博物馆是近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以收藏、科研、教育为主体公共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现代社会文明果实的产物,它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前卫教室。
从博物馆的定义可以瞭解博物馆的功能演变,它从小众到大众(皇家贵族到普罗大众);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收藏到收藏、教育、研究等多种功能);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古物学到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医学);从非专业到专业;从有形博物馆到数字博物馆等等。
博物馆定义经多次修订,不但教育科研这二项功能依然保存而且给予强化。这二项功能关系到博物馆是否可以生存下去的大问题。并经多年实践,证实了没有研究就很难作出好的陈列,没有好的陈列,又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博物馆凭什么去教育观众。没有观众来参观,这个博物馆只有关门。所以搞好教育和研究工作是振兴博物馆重要工作之一。
二、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十分显着的。它可以直接进行教学活动,如开设与博物馆相关的课程。将博物馆视为教室的延伸。充分发挥博物馆教学功能,丰富教学内容。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延续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根据课程内容,可选择相应的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通过参观和活动,学生可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补充和巩固在课堂学习的知识,加深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博物馆的陈列,把在学校所吸收的知识进一步总结、概括并牢固地记下来。例如在教授《中国考古学通论》中的石器考古经常讲到“台面、疤痕、等专用术语,学生在文字上是很难理解这些专用术语,只要到博物馆,让学生亲手去摸一摸、看一看,就较为容易理解这些专用术语。同样道理,如何区别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球、手斧,尽管教材用了详细文字,惟妙惟肖插图,教你区别它们的方法,都不如你亲身到人类学博物馆对实物进行比较,这样就较为清楚知道它们区别点在那里。用手、眼、耳去接触实物,感受实物各种特征,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这就是博物馆教育优势所在。博物馆内的石器可视为一本立体教科书,一本刻有某一段社会发展史的进程表。例如我国石器时代早期的工具——石片、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为代表,晚期的工具——细石器(在北方发现较多)和砾石石器(在南方发现较多)为代表,新石器时代工具——陶器、磨光石器为代表。这些工具的变化在诉说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打制技术不断提高,从简单石片到复杂磨光石器;石器种类逐渐增多(旧石器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 ; 新石器常见的有斧、凿、刀、镰、矛、镞等),石器用途也在改变,说明瞭祖先用石器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随着生活内容改变,石器也不断改变。石器用途的改变说明环境也在变化、食物的数量也在变化、所取食物的难易程度也在变化。食物的变化也促进人类体质的变化,特别是火的使用,更是人类一大进步,各种变化在工具中得以体现。工具忠实记録了人类发展的历史。
人为打造工具在博物馆是一个展品,是一个物。博物馆教育则是以“物”为传授知识的媒介,(博物馆教学与课堂教学区别在与老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则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对象来实现的)以“物”的内涵、外延,以对“物”的认识和接触,引发学生的感想和思考,进一步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事件、年份、人名是遥不可及的,但“物”是具体的,形象的、权威的,所以通过“物”传说历史知识,考古知识更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是博物馆教育的特点所在。
三、高校博物馆的教育方式之一 ——陈列展品
博物馆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展品陈列(布展)这项工作.大学博物馆的陈列工作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师生教学的需要.这就是大学博物馆与普通博物馆不同之处.因此在布展时考虑最多如何巧妙的和教材相结合,以达到“辅助教育的再创造”〔3〕的目的.例如中大人类学博物馆曾举办过“中国历史精品展”,在这个展览就把上述想法付之行动。而且把观众定位为高中生以上人群为主,这些学生们大都读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但只局限于纸上谈兵;通过展览亲眼目睹威武雄健的兵马俑,便有助于联想秦军的强大,对历史增添一份感性的认识。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动用了七十万民工修建陵墓,乍看我们觉得匪夷所思、半信半疑;但只要你看过这次展出的石铠甲,发现的数量以千计,每一套铠甲由采石到打凿石片,穿孔、再用铜线穿成,所需人力是极其惊人的。单从这一点来看,便有助于我们较为具体地认识到秦陵要动用空前庞大的人力建筑的原因。又如汉初史书记载,汉王朝经过文、景二帝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后,国家的元气恢复过来。用阳陵出土的动物俑(相片)反映了景帝统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呈现在眼前。战争与和平的不断交替出现,更贯穿了中国的历史。丰富的史料、较多的展品(相片)、准确的主题定位、再加上良好的布展使这场展览收到良好效果。
每一个专题展览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这些展览主题均为我校老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如何表述主题,如何用展品表达主题都十分清楚。老师通过布展,把高深专业术语化解为引人入胜文字,再加上讲解员用语言把“死“的展品让它活起来。展览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与课本上的历史相对照,这样,原来遥不可及、死气沉沉的历史变得近在咫尺,活灵活现,这样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通过专题展览吸取更多历史知识,博物馆在展览期间,特地为师生举办展览介绍会,邀请专家讲解,好让师生们掌握更多文物知识,以便向学生作更深入的介绍。另一方面,博物馆更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及各种宣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可以通过这些专题展览,加深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瞭解。例如在讲到《体质人类学基础》这门课程时,我们把有关标本拿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学生就很真实感觉到大猩猩、北京猿人与现代人的区别。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很好。
展品陈列包括了老师的成果(专著、论文等科研成果),学生的作品,以及实习相片。用这些展品来反映系里发展,系的成果,也凸显出博物馆的宣传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个优势是其他类型博物馆无法比拟
博物馆通过陈列展品这种方式,传递它的独特教育方法。幸运的是这种教育方法已经被世人所接受。也就是说人们愿意走进这所独特学校,接受终生教育。也就是这种方法才能使博物馆立于不败之地。
四、高校博物馆要积极主动向学校学科建设倾斜靠拢
高校博物馆建于高校内,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大人类学系设有人类学博物馆,作为校里博物馆理应为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地貌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例如讲到考古,就会讲到环境,当时的环境如何在课堂是很难模拟出来的,但在博物馆内就比较容易做到。由此可以看出建立教学科研与博物馆资源整合机制很有必要。同样也说明瞭博物馆内的展品研究,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高校博物馆与对应的学科相脱离必定是两败俱伤。相反,高校博物馆与对应的学科相互支持,发挥各自优势,并整合在一起,资源共享。这样两方面都得到好处,这一点已被事实所证明瞭。
五、高校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校博物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其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就高校博物馆而言宣传爱国主义的方式主要是办展览。以布展为手段,以展品为线索,以轻松形式带出爱国主题,让观众在参观展览过程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博物馆的教育目的。例如我系博物馆曾举办《青铜器与爱国主义》让观众在参观中感受到祖国伟大,体会我们祖先聪明,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自豪感。笔者曾接待过一位小朋友,他看完展览后,兴奋对我说:“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在古代就能制造这么漂亮器物,我真为有这样的祖先感到自豪。童真话语道出办博物馆人的心声,也说出高校博物馆教育人的效果。
要高校博物馆搞出一个高水平,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展览,在技术上、展品上是不成问题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经费,有了经费,一切都好办。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而高校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是以取得社会效益为根本原则,所以办爱国主义展览是高校博物馆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应该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政府要有建设好、利用好教育基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资金投入上,各级政府要挑大头,加大投入力度,促进高校博物馆发展,同样也促进了爱国主义基地的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记述着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光辉业绩,是激发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品德修养的大课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我系博物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视为加强和改进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一方面争取主管部门对我们的支持,请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博物馆内部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规范服务范围和经营活动,营造乾净整洁、庄重有序的参观氛围,使博物馆爱国主义基地真正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我系博物馆坚持社会公益的原则,对大学生团体参观实行票价优惠措施,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对家长带子女参观,子女实行免票(以后逐步走向免费开放)。总之创造一切条件,为广大未成年人进一步走进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就具体到我系博物馆而言,搞出优质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展览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随着改革开放30年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背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信息渠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真正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办展览中,必须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教育内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教育形式,不断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途径,使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高校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作更引人注目,就必须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从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等方面入手加强建设,努力做到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 “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解决陈列内容陈旧、手段方式落后的状况,在艺术设计、实物制作、展品布设、灯光配备等环节,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更多的信息,努力增强文物展示的现场效果。
我系还开辟双向渠道,共建共育。(我系和南越王墓博物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广州市各大博物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要创新思路,在更好地做到“请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教育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面。要与社区、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联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动。要组织巡展、巡讲、报告会、座谈会,把教育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去。
最后笔者强调高校博物馆,在博物馆这一行业里,要立于不败之地,并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它不仅要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还要面向专家、学者、大学生,大众;不仅要面向校内、国内,还要面向国外,进行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我们只有积极工作,努力办好高校博物馆,充分发挥它的各项功能,为教学科研提供各种帮助。愿高校博物馆与高校一起腾飞。
注释:
〔1〕 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 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杨玲 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学苑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专业委员会编:《岭南考古研究》1-6期
(2)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广东文博事业与文化大省建设》
(3)广州市文化局 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编: 《广州文博》
(4)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编:《博物馆建设思考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