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云南保山老虎洞旧石器遗址的初步研究



  吉学平 Nina G. Jablonski 朱之勇 谭惠忠

  George Chaplin 施晓雪 杨升仪(吉学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谭惠忠,广州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之勇、施晓雪、杨升仪,保山博物馆馆员;Nina G.Jablonski,George Chaplin,外国学者。)

  【中文摘要】老虎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于1987年。随后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出土动物化石586件、石制品117件、骨角制品12件,还有炭骨、灰烬等遗迹,C14测年结果为距今3.0~1.8万年,发现的人牙化石的年代约为距今3万年。其石器属中、小型砾石石器工业。

  Abstract:The site of late Paleolithic age in Laohu Cave was discovered in 1987, In later rescue excavations, there unearthed 586 pieces of animal fossils, 117 pieces of stone artifacts, 12 pieces of bone and horn products, and the remains of carbonated bones and ashes. The C14 dating proves that these remains could date back to 30-18 thousand years before present, and the human teeth fossils could date back to 30 thousand years ago. The stone artifacts are small and medium gravel tools.

  

  一、发现与发掘历史

  老虎洞遗址于1987年1月由施甸县文物管理所乐琪同志发现,发现时上部地层已被早年当地村民取土制硝时破坏,初步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月9日保山市文物管理所与施甸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进行抢救清理,出土动物化石586件,石制品117件,骨、角制品12件,发现有炭屑、灰烬等遗迹,确认为古人类活动遗址。2005年11月,中美合作的高黎共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项目古生物课题组到此进行调查,并进行了剖面清理采样,筛选出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人牙化石,采集了铀系和碳十四测年样品。并在受到破坏的上部文化层中砾石碎块中挑选出数十件石制品。

  二、地质地理背景

  老虎洞旧石器遗址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姚关古湖盆南端,西北距离姚关镇约1 km。其地理位置为东经099°14′30″,北纬24°34′33″,海拔高程1839 m。

  老虎洞所处为东西向狭长的低山——庙房山。有两个洞口并列,东口高1.9 m,宽0.7 m,西口高1.28 m,宽1.25 m。两洞在3.4 m深处汇合成一洞。老虎洞由南向北,全长120~150 m,高度仅1 m左右,宽度0.7~2.0 m。全洞向下倾斜10°左右。
本次野外工作系统地清理了1987年的剖面,进行了地层剖面描述,采集了年代样品。

  1.钟乳石、钙板、局部形成大石笋,厚30~40 cm。

  2.钙质胶结褐色粉砂质粘土层,有碎骨片及灰岩角砾,厚20cm。

  3.上部为褐红色,下部为褐色粘土质粉砂质,含碎骨化石。

  4.钙质胶结褐色粘土质粉沙层,含大量骨、牙化石、炭屑、烧骨及灰岩角砾,厚50 cm,采14C样LHD-C4,具水平薄层理。

  5.岩屑层,大量碎骨、牙、化石、烧骨、炭屑、钙质胶结较轻,碎块砾石呈水平状,不见定向排列,以骨、碎屑为主。

  6.钙质胶结粘土质粉砂层间夹粘土层,含大量灰岩角砾,碎骨化石、石制品。2003年在该层位采集人牙化石1枚,采14C样LHD-C3。

  7.粘土质粉砂层轻松散,几乎无胶结。含灰岩角砾,排列无定向性,厚20~30 cm,采14C样品LHD-C2。

  8.褐色粘土层,较纯净无灰岩砾石及化石,厚10 cm。

  9.粉砂质粘土层,钙质胶结较轻,含直径较小的灰岩角砾块,含碎骨、牙及大量啮齿类动物化石,采14C样品LHD-C1,厚150 cm。

  下覆石灰岩基底及其风化层。

  三、老虎洞遗址发现的动物群

  偶蹄目 

  Cervus sp.

  Muntiacus sp.

  Cervidae gen indet 

  Bubalus sp.

  Sus scrofa

  奇蹄目

  Rhinoceros sinensis

  灵长目

  Homo sapiens

  Presbytis sp.

  Macaca sp.

  食肉目

  Ailurapoda sp.

  cf.Ailurus

  Canis sp.

  Ursus sp.

  Lepus sp.

  啮齿目

  Eothenomys sp.

  Eothenomys  sp.

  Apodemus sp.  

  Sciuridae Callosciurus sp. 

  Niviventer sp.

  Murid indet. 

  Leopoldomys sp.

  Rhizomys sp. 

  Hystrix sp.

  cf.Apodemus sp.

  Micromys sp.

  Ratus sp.

  cf.Mus sp.

  食虫类

  cf.Scaptonyx sp.

  rocidura russula

  Crocidura sp.

  Crocidura cf.russula

  Soriculus sp.

  Talpidae indet 

  cf.Uropsilis sp.

  Soricidae indet 

  Anourosorex squamipes

  翼手目

  Rhinolophus sp.

  Vespertilionidae indet  

  Vespertilionidae cf.Murina sp.

  兔形目

  Ochotona sp. 

  老虎洞动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森林动物群,属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时代为更新世晚期。

  四、老虎洞遗址发现的石制品

  自洞口直达洞深40 m处仍有30~50 cm厚的文化层堆积,上部地层因早年当地村民取土熬硝受到破坏,在砾石堆积中可辨认出不少石制品。出土的石器岩性大多为变质的硅质岩和红色、粉红色、褚色砂岩,仅有少量为硅质灰岩。原料来源于东边的黑龙河或姚关河。 2005年野外共在上部扰乱层中采集石制品65件,内涵较为简单,包括石核、石片、似石叶、手镐、砍砸器和刮削器等类型。

  1.石核

  共12件,包括单台面石核和双台面石核两种类型。

  (1)单台面石核  共10件。石料以   岩质的砾石为主;台面以自然面或砾石面为主,以片疤为台面者仅2件;有8件标本风化较重。标本GLGS-10070,  岩质,台面由整块片疤构成;工作面上有2块清晰的片疤,其中一块完整,打击点等痕迹在其上清晰可见;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9.3mm、6.75mm、4.8mm和333g。

  (2)双台面石核  共2件,其共同特征是以砾石为毛坯,先以砾石面为台面剥下第一个石片,然后在以该石片的片疤为台面,以转向打法剥离下第2个石片。标本GLGS-10035,  岩质,石材为非完整的砾石,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7.85mm、5.7mm、5.9mm和370g。

  2.石片

  共24件,全部都为完整的锤击石片。以自然面和砾石面为台面的石片占絶大多数,共19件,占石片总量的79%;线状台面3件,占12.5%;余者为有疤台面1件,半疤半砾石台面1件,共占石片总量的8.5%。多数标本上保留有清晰的打击点和放射线痕迹。背面以砾石面和半疤半砾石者有17件,占石片总量的71%;全部都由片疤构成背面的石片有7件,占29%。石片中最长者可达8.3mm,最重者为249g,其测量数值的综合情况见表3。标本GLGS-10098,  岩质,台面为砾石面,背部为半疤半砾石面,打击点和放射性较清晰,长、宽、厚和重量的值分别为6.6cm、5.2cm、1.7cm和59g。标本GLGS-10045,  岩质,台面为自然面,背部基本为砾石面,打击点和放射线较清晰,长、宽、厚和重量的值分别为8.3cm、7.5cm、2.65cm和184g。

  3.似石叶

  共4件,占标本总量的6%。这类石制品与石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具备两侧边平齐,长是宽2倍的石叶特征。实验考古学证明非石叶技术在偶然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石叶制品。

  在有些遗址中也多发现有类似石叶的制品而缺乏石叶石核的现象,在此种情况下学者多将这类制品归类为“似石叶”,而不当作石叶对待。[i] 标本GLGS-10120,  岩质,劈裂面似为石料的节理面,背面为半疤半砾石面。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5.25mm、2.20mm、1.2mm和13g。标本GLGS-10119, 岩质,劈裂面内凹,背部凸出且由石片疤构成。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5.0mm、2.0mm、1.3mm和11g。

  4. 工具

  (1)手镐  仅1件。标本GLGS-10050,  岩质,毛坯为砾石,风化较为严重。整体呈三角形,刃部宽,手握部位窄。刃部由锤击法单面修理而成,呈尖刃。长、宽、厚和重量的值分别为14.1mm、8mm、8.2mm和960g。

  (2)砍砸器 共6件,占标本总量的9%。以  岩质为主,全部以砾石为毛坯,均为锤击法单面加工而成。有些标本风化较严重。标本GLGS-10091,  岩质,以砾石为毛坯,刃缘为锤击法单向修理而成,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8.2cm、8.1cm、5.0cm和371g。标本GLGS-10074,以砾石为毛坯,刃缘为锤击法单向修理而成,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9.8cm、8.0cm、4.4cm和487g。

  (3)刮削器  共18件,占标本总量的28%。 包括双刃刮削器、单直刃刮削器、单凸刃刮削器和拇指盖形刮削器等4种类型。

  ①双刃刮削器  共2件, 岩质。标本GLGS-10085,以背部全部都为砾石面的石片为毛坯,一侧刃较平直,另一侧刃则较圆凸。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4.4mm、5.2mm、2.80mm和70g。标本GLGS-10093,以石片做毛坯,背部全部都为砾石面,两侧刃都较平齐。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5.1mm、6.0mm、2.55mm和137g。

  ②单直刃刮削器 共8件, 岩质为主。标本GLGS-10049,以背部全部都为砾石面的石片为毛坯,风化较严重。刃部由锤击法正向修理而成,片疤连续。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6.6mm、8.4mm、2.8mm和136g。标本GLGS-10076,以背部全部都为砾石面的石片为毛坯,刃部由背面向破裂面反向加工而成,片疤较连续。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6.55mm、8.15mm、2.60mm和163g。

  ③单凸刃刮削器  共4件, 岩质为主。标本GLGS-10052,以背部全部都为砾石面的石片为毛坯,刃部圆凸,系由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片疤分布较连续。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5.7mm、4.9mm、1.2mm和36g。标本GLGS-10022,以石片为毛坯,刃缘位于石片凸出的一端,修疤连续且较小。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7.45mm、6.4mm、3.55mm和80g。

  ④拇指盖形刮削器  共4件,岩质为主。该类标本在刮削器中形体最小,最小者长度仅2.4mm,外形酷似拇指盖。标本GLGS-10089,以小型锤击石片为毛坯,刃部由锤击法正向修理而成。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3.3mm、3.9mm、1.0mm和12g。标本GLGS-10112,以小型锤击石片为毛坯,风化较严重,刃部由锤击法正向修理而成。长、宽、厚及重量的值分别为3.8mm、3.35mm、1.2mm和13g。

  5.结论

  (1)遗址中65件石制品类型简单,共包括石核、石片、似石叶、手稿、砍砸器、刮削器等6种类型。石制品总体特征以中、小型为主。

  (2)石核包括单台面石核和双台面石核两类,以单台面者为主。石核的台面缺乏修理,多数为自然面或砾石面,仅有2件双台面石核上有以片疤面为台面的现象。石核的剥片面普遍不多,多数为2-3个,最多者有5个,但所有石核的剥片面上都保留有砾石面或自然面,这说明石核的剥片效率不高。这一点在石片特征上也表现的非常明显。遗址中的石片有24件锤击石片且都为完整者,其中有17件标本的背面为砾石面或半疤半砾石面,占到石片总量的71%;有20件标本的台面为砾石或自然面,占石片总量的83.3%。在4件似石叶中也有两件标本的背面为半疤半砾石面的。 

  (3)遗址中的工具类型也比较简单,仅手稿、砍砸器和刮削器等3种,共25件。以刮削器最多,共18件,达到工具总量的72%。手镐、砍砸器等工具主要以较大的砾石为毛坯,刃部都以锤击法单项加工而成。刮削器包括双刃、单直刃、单凸刃和拇指盖形刮削器等4种类型,全部以小型的石片为毛坯,其中以砾石面和半疤半砾石面为背面的毛坯有13件,占刮削器总量的72.2%;刃部多数以锤击法单项加工而成,其中正向加工者4件,负向加工者11件,仅3件标本为两面加工。

  (4)遗址主要以砾石为石核和较大型工具的毛坯,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工具类型中以刮削器为主的中、小型石片石器为主。遗址石制品工业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与我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工业特征是一致的。

  五、老虎洞遗址的年代测定

  1989年12月云南省地震局测得的炭十四年代数据为18408±1181年,但取样层位不清,大致推测相当于本次测得地层剖面的2-3层。

  六、小结

  1.老虎洞遗址是云南保山地区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2.老虎洞石制品的总体特征与我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工业特征是一致,属于中、小型砾石工业。

  3. 老虎洞动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森林动物群,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致谢!

  本项目得到美国加州科学院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部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云南省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基金的资助。在保山工作期间得到保山市文化局和施甸县文化局的大力协助。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援助。崔洁、李桂花、黄梅参与了本次野外工作。杨复兴先生提供了1987年抢救性发掘的一些资料,作者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Nina G.Jablonski, Ji Xueping et al.A Preliminary Report on New and Previously Known Vertebrate Paleontological Sites in Baoshan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54:209-224.

  (2)乐 琪:老虎洞旧石器遗址,《保山史前考古》 云南科技出版社,昆明 1992:94-97.

  (3)赵海龙:石叶及细石叶剥制实验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张森水:富林文化,《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15(1):17-27.

  (5)王幼平:《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7:113-115.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