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云浮蟠龙洞人类化石的考古学意义



  邱立诚 张镇洪(邱立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镇洪,中山大学。)

  【中文摘要】 云浮蟠龙洞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不仅为岭南地区人类化石的发现增加了一个新的地点,更为在南江流域寻找旧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要线索。 
Abstract: The human teeth fossils unearthed in Yunfu Panlong Cave not only increase a new site of human fossil discovery in Linnan area, furthermore, they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researches on Paleolithic relics along Nanjiang River.

  

  蟠龙洞位于云浮市云城区的狮子山西麓,为石灰岩洞穴,裂隙型发育,总长526米,宽3米,高8米。洞口向东,高出地面12米。高出洚水河水平面30多米,相当于第二级(T2)河流阶地或第三级(T3)河流阶地。洞内较平坦。洞前有西江支流洚水河流经。从洞口内进40米处有黄褐色胶结堆积,含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1987年在堆积中出土2颗人类牙齿化石〔1〕,其中一颗为左下第三臼齿(M3),另一枚为左下第二前臼齿(P2)。2008年5月,笔者与云浮市博物馆文物工作者一行到洞内考察出土人类牙齿化石的堆积时,在距离堆积不远的地方采集到一件石片,石质为硅质灰岩,器身有4~5个片疤,应为人工打击痕迹。因此,蟠龙洞含人类牙齿化石的堆积中很有可能还有人类文化遗存。

  据观察,左下第三臼齿(M3)的齿冠长(L)12.3mm,宽(W)10.8mm,高(h)7.2mm,齿根两根,残长7.3mm,断口似被啮齿类动物咬过,呈斜状。齿冠相当粗壮。齿冠咬合面似园形,咬合面的各尖只有中度的磨损,所以其前、后、原、次各尖以及颊沟、远中沟、近中沟、舌沟、中央缺隙均清楚可见,而且相当发育。下次尖虽比下原尖稍小,但也很发育,在下次尖后面有一下次小尖存在,这是其原始特征的表现。左下第二前臼齿(P2)的齿冠长(L)8.0mm,宽(W)8.5mm,高(h)15.3mm;齿根单支。残长6.1mm。

  我们将云浮蟠龙洞的人牙齿化石与马坝狮子岩飞鼠洞〔2〕、封开垌中岩的人牙齿化石〔3〕作比较分析,测量数据结果见表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个地点出土的下第三臼齿(M3)中以云浮蟠龙洞出土的牙齿M3最为粗壮,牙齿构造(尖和沟)复杂程度则相差不大,但蟠龙洞出土之M3的下次小尖比前两地点出土的下M3都明显,齿带痕迹也清晰膨大,所以整颗牙齿显得更为硕壮。长宽指数113.7已进入晚期直立人的变异范围。石化程度,三者差别不明显。蟠龙洞出土的另一颗牙齿是人的第二前臼齿(P2),这颗牙齿不大,牙根单支,似乎还未发育完全,齿冠面各尖没有磨损的痕迹,据此估计可能属于一颗乳齿,和已经磨损明显的M3很可能分属不同的个体。两者年龄相差较大,M3可能属于30岁左右的青年个体,而P2则属于10岁左右的儿童。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认为,这两颗人类牙齿的形态特征较为古老,初步判断属于早期智人化石。

  云浮蟠龙洞的人类化石年代迄今还未进行絶对年代测定,这里结合伴生化石动物群的种类组合予以探讨和推断。

  经初步鉴定,蟠龙洞发现的第四纪化石哺乳动物群种类有6目23种:

  灵长目

  弥猴(Macaca sp.)

  猩猩(Pongo sp.)

  长鼻目

  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

  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

  啮齿目

  豪猪(Hystrix sp.)

  竹鼠(Rhizomys sp.)

  食肉目

  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cf.tigris)

  猎豹(Acinonyx sp.)

  西藏黑熊(Ursus thibetanus)

  猪獾(Arctonyx collaris)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expectata)

  灵猫(Viverra sp.)

  奇蹄目

  华南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 

  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

  偶蹄目

  野猪(Sus scrofa)

  鹿(Cervus sp.)

  水牛(Bubalus sp.)

  野牛 ( Bison sp.)

  赤麂(Muntiacus muntiak)

  水鹿(Cervus R.nricolor)

  鬣羚(Capricornis sp.)

  巨羊(Megalovis sp.)

  蟠龙洞动物群中的许多种属,如弥猴、猩猩、华南巨貘、水牛、水鹿、鬣羚、巨羊等种类都是适合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的动物,可见当时云浮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比较潮湿和炎热的,处于间冰期的气候环境。这个时间内对应的间冰期只能是庐山冰期和大理冰期之间的间冰期,因此,蟠龙洞人的生存年代应为中更新世晚期之末或晚更新世早期,距今约为10多万年以前,属于远古时期“西江走廊”中古人类东进的一支。

  云浮蟠龙洞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不仅为岭南地区人类化石的发现增加了一个地点,为在南江流域寻找旧石器文化遗存提供重要线索;更重要的是,这个地点出现在珠江流域主干流——西江中游的云浮地区,这里与盛产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封开、罗定地区连成一片,同时也是两条极为重要的文化古道——潇贺古道和南江古道所在的地方之一。这两条古道是沟通岭南和长江以及中原地区最早的人文古道,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开始后,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连接通道。远古时期,这里又是现代中国人起源并自南往北辐射的要道,在通道两侧和连接的地区,都有古人类生存和活动遗迹,留下了丰富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因此,云浮蟠龙洞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为现代中国人起源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又一珍贵的实物材料。

  近期的一些考古新发现也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如韶关市武江北岸百望大桥头附近的芙蓉山旧石器地点〔4〕,这里属于二级阶地,采集到一批人工打击石制品,均为砾石石器,石料为石英砂岩,个体为中等大小,基本上在10厘米以内。单面单向简单打制,不见修理台面,也不见第二步加工,刃缘没有修理面,刃面片疤较大,器种有边刃器、端刃器、凹刃器、弧刃器等。有的在一个长边打击为陡刃器;有的在打击加工过程中因一个刃角受损而废弃。这批石器与两广地区常见的砾石石器基本相同,显现出较为原始的面貌。根据地点位置及石器的形态特征,初步推测石制品的年代可能与马坝人相当或更早一些,即距今在10多万年以前。

  此外,在河源地区的东源县上莞镇必寿洞发现一批化石动物群〔5〕,是代表粤东北地区更新世时期的哺乳动物群,必寿洞含化石动物群的堆积为棕红色粉质粘土层,这与马坝人动物群的堆积非常接近。初步观察,必寿洞动物群的种属有6目12种:

  灵长目 

  弥猴(Macaca sp.)

  长鼻目

  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

  啮齿目

  豪猪(Hystrix sp.)

  食肉目

  狼(Canis sp.)

  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

  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cf.tigris)

  奇蹄目

  华南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 

  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

  偶蹄目

  野猪(Sus scrofa)

  鹿(Cervus sp.)

  水牛(Bubalus sp.) 

  上列种属中,其中东方剑齿象、大熊猫洞穴亚种、最后斑鬣狗、华南巨貘、中国犀为絶灭种,其余为现生种,属于泛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反映了这个动物群自西向东迁徙、演变的进程,为在粤东北地区寻找古人类化石遗骸提供重要线索。由此,我们认为河源必寿洞化石动物群的年代可能与马坝人动物群相当,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早期。据最近发表的马坝人化石地点测年报告,马坝人化石的年龄有可能前推至距今23万年〔6〕。这个年代数据与马坝人化石处于早期智人较早阶段的形态特征更相吻合。必寿洞动物群正好处在华南地区东西连接的链条上,对于探讨华南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动物群自西向东的发展及其轨迹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以往河源地区的灯塔一带及龙川县老隆东江河二级、三级阶地曾发现一些零星分布的砾石打制石器,其年代未进一步确认。据相关的研究,三级阶地的年代为距今28~55万年,二级阶地的年代为距今9~22万年〔7〕。其中二级阶地的年代与必寿洞化石动物群的年代大致吻合,为在河源地区探寻旧石器文化遗存增强了希望。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逐渐地从岭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古人类的发展关系中找出一条比较清晰的演变轨迹来,这是现代中国人起源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注释:

  〔1〕 陈耀升主编:《云浮文物志》,1990 年内部出版,17~18。

  〔2〕宋方义、张镇洪、 黄志高:《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岩新发现的人类化石》,《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卅周年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年。

  〔3〕邱立诚、宋方义, 王令红:《广东封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人类学学报》,1986年4期;宋方义、 张镇洪、邓增魁:《广东封开垌中岩动物群和人牙化石研究》,《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三十周年论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版,28-40。

  〔4〕2007年调查资料,标本现存曲江区博物馆。

  〔5〕黄东、邱立诚:《广东东源县必寿洞更新世化石动物群》,2008年(未刊稿)。

  〔6〕高斌、沈冠军、邱立诚:《马坝人地点南支洞铀系定年初步结果》,《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8卷第3期。

  〔7〕曾祥旺:《广东珠江流域古河流阶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存》,《广东省博物馆集刊》(1996),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