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江流域地理环境与南江文化
文/谭惠忠
南江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构成历史悠久、底藴丰厚、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辉煌的历史,造就并传承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
一、南江在何处
珠江,是华南最大的江河,自西向东,流经五省区,汇纳百川,浩浩荡荡,注入南海。珠江流域的下游段在广东,被称作西、东、北、南江。
而在现今的地图上,惟见西江、北江和东江,却不见标有南江。从珠江流域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华东南沿海有数列与海岸线基本平行的山脉,走向均为南西一北东,珠江主干流西江横切这些山脉而过,汇集了来自山脉之间的众多支流。东江为粤东莲花山与九连山之间的一条大河,北江发源于九连山与大庾岭之间,都是白北东流向南西与西江汇合,而从云雾山与云开大山之间由南西流向北东注入西江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南江,现今地图上标注为罗定江。与它平行的,北面有蟠龙河、都城河和建城河等,南面是云雾山与天露山之间的新兴江。
据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等人研究考证,现今名为的罗定江是珠江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南江称谓古已有之。汉灭南越国后,在今德庆县(南江口的对岸)设端溪县,即取“南来之水”之意。南江的上游,在罗定市汇聚了两条较大的支流,汇聚处当地人称为“泷喉马埒”,石峻水急,故南江又被称为泷水或泷江,泷州也因此得名。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军平定这一地区的“瑶族叛乱”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以后才有“罗定”这一地名和江名。
1949年以前,官方正式出版的地图,这条江一直以南江为标准称谓。1949年以后出版的地图有些以罗定江标注(甚至有用罗定河的,可见并不规范),有些则仍以南江标注,没有统一。在郁南等地的民间,都习惯称为南江。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其注入西江处的南江口镇,自建埠以来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二、南江流域的地理特征
按水系流域的概念,珠江主干流的西江以南,珠江三角洲以西,云开大山以东的一大片土地都可以划入南江流域范围。它不仅包括汇入珠江的南江(罗定江)、新兴江等,也包括了由北西向南东,直接流入南海的鉴江和漠阳江等。就是说,云浮市、茂名市、阳江市和湛江市都属于广义的南江流域。这一地区就是历史上的“广南”,一直到明代仍然把广东称为“广南东路”,把广西称为“广南西路”。
小范围的南江流域,指的是南江(罗定江)的集水面积,主要为信宜、罗定和郁南等市、县。
南江发源于信宜、高州、阳春三市的分界岭鸡笼顶,流经信宜市、罗定市、郁南县,在郁南河口镇接纳源自阳春市大利山挞石坑流经云安县的另一条大支流镇安河,最后在南江口镇注入西江,全长200多公里,是构成珠江水系的重要河流之一。
在信宜市合水镇南21公里处的上排村,有一座大山,古时叫“金龙山”,由于四周山围拢形如鸡笼,人们称之鸡笼山。
由鸡笼顶向北流的溪水成为南江的主源头,向东南流的汇入漠阳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潭水河,最后在阳江入海。向西南流的则是高州水库的水源之一曹江,也是鉴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最后在吴川入海。几处水源相距仅数百米,而且高程都相差不大,这里便成为西江通往南海之滨的一个中转站。
鸡笼顶海拔高1280.5米,山顶上有面积达数百亩的平台,高山草原连绵成片,远远望去,犹如被一块巨大的緑色地毯所覆盖,又仿佛是一个天然的高尔夫球场,物造天工,蔚为壮观。
鸡笼顶的一处山头,立有一块三面界碑,表明这里是信宜、高州、阳春的交界处。素有“鸡鸣三市”之称,意即公鸡一叫,三个市的百姓都能听到。站在此处,可谓“一脚踏三市”。在晴朗的日子,还可以远眺罗定市区,南江风光尽收眼底。
南江源头溪水沿鸡笼坑、茅坡坑流下,经上排、排垌、排东、高荷、庙湾等村庄,称为横水河。在合水镇附近与另一支发源于信宜大水岭大水坑,经东田、石硖、黄沙、新云等村庄的直水河汇合。合水镇因此而得名,是广东省的有名的中心镇之一。
在横水河和直水河汇合之处,有供奉明末清初将军杨国威先祖的“杨氏大宗祠”,祠内有一副写了两百多年的对联:“合水渊源承乳水,北江支派配南江”。“乳水”指的是乳源县,北江就是广东韶关一带,此联描述了杨将军是从粤北来南疆的,巧妙地把地名、水名融入其中,也再一次旁证了源自信宜鸡笼山的这条江水正是南江。
从地形上来看,南江(罗定江)流域的西北面有云开大山为其天然屏障,东南面有云雾山隔断,只有东北面一条水路通往西江,从而形成封闭的山谷盆地。有资料表明,罗定盆地是广东省最大的盆地。
这种地理环境为南江流域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南江流域地处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流带,气候温暖、湿润,云雾山既阻挡了来自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台风)的正面袭击,一千多米的海拔高度,所产生的垂直温差变化,又使这里成为多样性生物的天然温室,也成为物产丰富,适宜人类生活的世外桃源。
鸡笼山的南麓,有一处小山村,叫丰安村。村周围山岭连绵,河谷幽深,溪水源源不息。在山坡上,村前屋后都是大小不一的梯田,大者不过一亩,小者仅能插下三五行禾苗,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如练似带,从山脚一直盘遶到半山腰。仿佛让人感到这里就是广西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层层梯田绕山村,条条渠道涌山泉”。然而这里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自然风光,都略胜龙脊一筹。
南江的另一支源头发源于信宜市平塘镇的石人顶,海拔1310米。此处峡谷深遂,水流湍急。巨大而又持久不懈的水力,把岩石冲刷出千姿百态的各种造型。当地在此修建了小型水电站,开辟了石印风景旅游区。
三、南江文化源远流长
南江流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
截止到2003年的不完全统计,仅南江两岸发现的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就有:下山洞遗址,河边山遗址、长冈遗址、牧牛河遗址、李屋顶遗址、旧屋顶遗址和南门垌战国墓、横垌村战国墓、社村战国墓等等。
南江流域为古越族的骆、瓯等多个分支交叉居住区域,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土邦。在南江上游太平河与罗镜河地区发现多处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
1971年在罗定太平南门垌出土的战国初墓,共出土青铜器136件,其中多为礼器与兵器,如鼎、祭祀用的整套铜甬钟。带有“王”字图形的青铜矛以及人首柱形器等表明持有者的权势,说明当时南江地区早在中原人进入前,已经出现了越人自己建立起来的奴隶制政权。
有些青铜器的纹饰、工艺更为岭南所独有,具有瓯越的文化特征。当地发现的汉代铜鼓,与广西北流铜鼓特征一致。这些考古发现,不仅改写了岭南无青铜文化的历史,也说明当时南江流域越族文化十分发达,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
先秦时代,北面的楚人就已经开始南拓百越。湛江等沿海地区发现的大量先秦文化遗存中,很多都具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罗定、郁南等地出土的战国墓葬与青铜器,也具有楚文化特色。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军越过南岭,从都安灵渠、潇贺古道等一路南下,到达南江流域的对岸——广信(今封开),渡江后再顺南江继续向南,直至南海之滨。从秦汉至南北朝,这里的州县建制最多,也为当地带来了中原文化。
在明代以前,罗定一带是岭南瑶族的大本营,虽然后来瑶族数量减少,但其文化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南江流域为汉、瑶、壮族混居的地区,深受壮族文化的影响,当地地名很多都以“六”、“都”、“银”等字开头的地名,都是源自壮语。
可以说,南江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构成了历史悠久、底藴丰厚、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辉煌的历史,造就并传承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南江流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南江源头是古代越族聚居之地,威震岭南的南越首领冼夫人就出生在这里,其历史传奇及历史纪念胜地冼太庙,已成为当地旅游的一个热点。
新兴县集成镇夏卢村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故居,新州国恩寺是他圆寂之处。六祖所继承和发扬的禅学理论,至今影响着我国的佛教界。毛泽东主席对他的评价极高。
在郁南县宋桂镇,有一座“元勋张公纪念祠”,连滩镇新建一座“张公庙”,是用来纪念明代“护国大将军”张元勋的。人们为纪念张公保卫家园,使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把他奉为守护神,张公庙内香火终年不断。
著名的爱国将领、抗日英雄蔡廷锴将军也是从故里罗定市罗镜镇走上沙场的。他率领十九路军奋起扺抗日军的侵略,取得了淞沪抗战大捷,英雄业绩,永垂青史。
最能体现南江人民聪明才智的是散布在南江流域上的各式各样、独树一格的建筑物。
罗定市萍塘镇有始建于唐代的龙龛道场(佛寺),其“龙龛道场铭”摩崖石刻,人称“岭南第一唐刻”,同时代的建筑还有开元寺等。
南江之滨建于明代的罗定文塔,高达13层,曾为泷州八景之一。
建于清代的罗定学宫、青莪书院等古建筑,规模宏伟,至今保存相当完整,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郁南县连滩镇西坝石桥头村,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光仪大屋”,村民把它叫做“清朝古堡”。这座大宅院的主人只是一个“卖油豆腐”的平民百姓,屋主叫邱光仪(又叫邱光二,粤语“仪”、“二”同音)。大屋占地10亩,整体建筑呈四方形,用l米厚的围墙圈起来,围墙最高处有13米。内部结构五进五入,共有房36间,据说每一间就是一个家庭,人口最繁密的时候,曾经居住过700多人。除了家丁,全部都是邱氏子孙。宅院里边有天井、晒场、厅堂、居屋和仓库,俨然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大屋在防火、防洪和防盗方面都做了周密的设计,体现老百姓强悍的求生意志和独特的生存智慧。
除了光仪大屋这样的特例民居,还有大量相对统一的具有南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村落。这些村落建筑群的布局基本上都有一个中心,如宗祠、社坛等,其他建筑零散分布,但又凝聚于一个中心,处处体现社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档次稍微高一点的建筑,山墙两边都圆弧的突出,形似“镬耳”,有些也建于宅地的正面和背面,成为外部的主要装饰,从实用性趋于艺术性,这是南江流域民居的地方特色。
在郁南县大湾镇2平方公里范围内,建于咸丰元年到民国初年这样的建筑竟有46座之多,其中16座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步入古村落,遥遥望见镬耳墙鳞次栉比。每幢大屋占地1000至2000平方米不等,错落有致。单体建筑门面宽阔、净空高、通风采光好、天井宽敞,门前屋后常有花径小院,建筑节奏舒缓、平和、开放,与光仪大屋步步为营的紧张气氛迥然不同。屋脊和山墙之上多有极具匠心的灰雕、木雕、壁画、脊饰等,题材多样、风格华丽。竹篱茅舍问常种有杨柳、芒果、荔枝、枇杷、龙眼、木瓜、黄桃与石榴等果树。
最有代表性的是“祺波大屋”,其布局构思清雅得令人肃然起敬。门庭由一堵一米高的矮墙圈起,斗门门联是“吾庐可爱,斯道当由”,主人的自信从容一目了然。屋内无论是建筑用料还是装饰用料都十分讲究,厅内4根高约6米、直径27厘米的木柱。门隔上木雕均用荧光材料涂抹过,夜晚发出淡淡緑光,这在岭南其他地方的民居中比较罕见。侧墙上露天的4幅彩色灰塑,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丝毫没有脱色,其中有一幅双狮献瑞里的松树几可乱真,甚至连小鸟都不辨真假,在上面筑起巢来,成为祺波大屋的又一个清雅传奇。
2006年连滩镇和大湾镇都被评为“广东最美丽的乡村”。郁南县已与香港有关投资方达成了合作开发大湾古民居、光仪大屋旅游项目,与香港7家旅行社签订合约,把南江文化旅游作为他们的旅游内容。
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南江流域还有多种无形的文化遗产。
在两广地区,但凡爱唱山歌的地方都自称是刘三姐的故乡,这种说法数罗定、新兴等地最盛,人们尊奉刘三姐为歌仙,在鹰石山上建有刘仙姑祠,陈塘下村也有仙姑庙,供奉的就是这位歌仙,祠前庙前均有小足球场大的对歌场。
南江流域流行泷水民歌和连滩山歌,在信宜、罗定、郁南等地,古老的山歌一直流传至今,仅初步整理出来的就多达上万首,足见其文化之盛。
南江的民歌兴起于何时无法考证,但在歌词里,方言中还保留了不少文言成分,说明其流传已久。南江民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有采茶歌、龙舟歌、顺口溜、卖花歌、竹枝词等。所唱内容大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倾述,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爱慕对象的表白,对不良现象的嘲讽,有感而发,出口成歌,对唱如流。
欢歌当然免不了起舞,每年正月十五至二十,郁南县滩镇的河滩上便出现了丛丛篝火,一群舞者戴着面具,头顶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手持火把,围遶篝火亦歌亦舞,这就是舞蹈中的“活化石”——禾楼舞,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了。“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火把把河滩照得通红,引来远近的人们前凑热闹,如痴如狂,一直持续到深夜。
除了禾楼古舞外,被发掘整理出来的南江流域传统舞蹈还有麒麟白马舞、连滩山歌舞和罗定客家的春牛舞等。
郁南县以民间艺术着称,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连淮镇每年都举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连滩民间艺术节,它最初是由为纪念广东总兵张元勋诞辰而举行的“庙会”发展而来。如今,艺术节升格为南江流域和西江流域民间文化的大荟萃。
届时山歌擂台、粤剧、歌舞、八音、狮子上楼台、烧铁炮、放烟花、篮球赛等文娱活动连番上演;八仙贺寿祝福、苏秦坐马车、六国封相、七仙女散花、麒麟白马、天姬送子、五马巡城、官轿出巡、云浮市还曾组织南江歌舞表演团到挪威表演交流,把南江民间艺术推介到国外去。在信仰方面,南江流域的百姓既崇拜盘古,又崇拜天后。盘古原是南方民族所奉拜的神,是开天辟地的英雄,瑶族把他尊为自己的祖先。天后则是海边人渔民所奉拜的神,是大海女儿的化身,守护着在海洋中航行捕鱼的人们。在南江源头的上排村,有一问“开天庙”,至今香客盈门,庙门两边的对联日:开天昭日月,辟地奠干坤”。在郁南等地也都有盘古庙和天后宫,说明这里与海洋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双重的信仰,充分表现了南江流域山地文化与海洋文化融会的独特件。
四、南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通道
在现今,如果从封开、都城、德庆、南江口等地到南海,最简单不过的办法就是顺西江而下,经悦城、肇庆、马房,高明、鹤山、江门、新会、珠海,在磨刀门出海,也可以在由马房经三水、顺德、番禺从伶仃洋出海。
在古代,从当时岭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广信(今封开)出海,为什么就不走这条水路呢?而却偏偏舍近求远、舍简求繁,走南江逆水行舟,翻山越岭,过了云雾山再下阳江或吴川出海呢?本人也曾为此而感到困惑。
从西江直航,今天来说并非难事。而在古代,也许就没那么容易了。
肇庆下游10余公里为有名羚羊峡,两岸悬崖对峙,高耸入云,峡谷全长3000余米。羚羊峡入口处,河面突然从1000多米宽收缩变窄到300余米,滚滚而来的水流“如猛虎奔前”,以雷霆钧之势,翻滚着、旋转着、跳跃着穿峡出谷。羚羊峡确实是“扼咽喉于岭南”,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说高要就是因此处“居高扼要”而得名。
由于羚羊峡天险,使西江的航运备受阻拦,人们为求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德庆悦城建起了龙母庙,把龙母当作西江水域的保护神,祈祷龙母“降水妖”。龙母庙始建于秦汉时期,龙母得到历代皇帝的册封。
从秦代在广东的行政建置也可以看出,桂林郡和南海郡的在西江的分界不在今梧州与封开(当时苍梧或广信一带),也不在西江与北江交会处的马房,而是以羚羊峡为界!羚羊峡以西的西江两岸,都划入了桂林郡的版图,像是从南海郡中部“掏”出去一块。羚羊峡也曾给秦始皇的水军继续东进广州(番禺)造成了天险。
自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人们也利用过西江水路,受到挫折后,想到要祈求龙母的保佑。然而,西江水路并不那么好走,在科学技术还不太发达的古代,还是绕道走比较稳妥一点儿。
从桂林郡到中国大陆的南端,南江及其支流便是主要通道之一,从广信过渡过西江,沿南江一直向南就是了。这也是后来中原汉人南迁岭南、雷州半岛乃至海南岛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中国丝绸之路起点在洛阳(即东汉时的雒阳),这在《后汉书.西域传》等史籍中均有记载。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从何处启航?有人认为是福建的泉州,也有人指出广州早于泉州。最近的考古发现证实,位于徐闻县海安港际近的二桥村一带,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它比泉州早了1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平定南越相吕嘉的叛乱后不久,就派黄门译长(就是他身边的翻译长官)从广信(就是现在封开)到徐闻,组成船队携黄金、杂缯(丝制品)等,从徐闻港出发,沿着北部湾和越南海岸南行。这次航海活动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这是《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关于海上交通最早、最详细的文字记载。
上世纪60年代初,徐闻愚公楼遗址出土了汉代铜鼓,后来又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二桥、南山等村附近的200多处汉墓。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学家又在这里拾到了“万岁”瓦当和“汉固私印”等一批重要文物。据此推断,这里确曾有过大规模海上商贸活动。
罗定博物馆的有一样镇馆之宝,这是1983年从南朝墓中出土一个金手镯,手镯重33克,纯金打造,4组走兽和花纹图案,上面的忍冬纹是中亚粟特地区产品中常见的,走兽花纹也是中亚地区常见的狐、飞狮等,这个金手镯无疑是来自海外的舶来品。另外,墓葬中出土的刻划莲瓣纹高足碗,其艺术风格明显受到拜占庭高足艺术风格的影响,却是由我国越窑烧制,可能是为外国订制的出口外销瓷器。这两件文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也说明这里曾位于丝绸之路的通道上,南来北往的客商众多,货物交流也较为频繁。
至于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除了有可能是前面所提到过的南江接漠阳江或南江接鉴江之外,笔者认为还有另外几种可能。例如,从郁南县河口镇出发(水路、陆路均可),经云安县白石镇、镇安镇到达富林镇,便可沿漠阳江顺流直下到达阳江出海口,这条通道更为平坦易行。另外从广西滕县,走北流江接南流江可从合浦出海,走黄华河也可以进入雷州半岛。
五、打造南江文化的品牌
l、为南江正名
有学者指出,要打响南江文化这块招牌,必须先为南江正名。笔者十分赞同这一观点。
我不曾考究广东的“西江”、“东江”和“北江”是何人起名,定于何时的?
我想当初,肯定不会惟独遗忘“南江”的。
可能由于南江较短,不甚起眼,而被一些人冷落了吧?加上名称多次改变,泷水、泷江、端溪……,直到今天,罗定江、罗定河、南江也始终没有统一起来,与其折腾来折腾去,倒不如按其方位确定为“南江”,更为直截了当,一劳永逸。
清代学者范端昂在《粤中见闻録》中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屈大均的《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可见广东“四江”之说古已有之,罗定江就是南江,毋庸置疑,为其正名恢复它在珠江水系中与西、北、东江并列的地位,无论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是在历史考古、区域文化等领域都是一件相当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2、南江文化资源的整合
前面已经提到,从水系流域角度分析,广义的南江流域范围为两广的中南部地区,即包括广东的云浮市、茂名市、阳江市、湛江市和也包括广西北海市和玉林市的一部分地区。
笔者认为南江文化最好从这个大范围来研究,提倡“大南江文化”。这一地区自然环境相同,气候条件相似,人们的生活习俗相近,语言基本相通。区内具有百越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址和文物,比其他地方更为密集,更具特色。春秋战国之前,外族尚未涉足这个地方,当地的百越族已经制造出自己的青铜器。罗定、徐闻、北流都出同一样的铜鼓,充分说明瞭这一联系。
因此南江文化资源的整合要着眼于全局,否则只能管中窥豹,挂一漏十。挖掘和弘扬南江文化,要处理好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找出主线,把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表现有机地串连起来,让古文化瑰宝重放光芒。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