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唐愁苦诗歌的意象类型
闵洁 老师
[内容提要] 中唐时期,时代动荡,文人们反思现实,创作了大量的愁苦诗歌,这些愁苦诗歌藉助夕阳、秋、孤舟、猿猴的意象,渲染了哀愁、悲怨的情绪。
关键词:愁苦诗歌 意象类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它犹如晴天霹雳,顿时把士人卷进了历史的黑洞中,又似一阵突起的凛冽寒风,霎时把人刮进了萧瑟凋零的冬季。此次事件成为唐朝政治的转折点,使唐王朝迅速地由繁荣转入衰乱。同时这场巨大的灾难,也给唐诗带来不小的转变。盛唐诗歌中表现出的昂扬的气势、激烈的热情、想要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到中唐便戛然而止。整个中唐时期,由于时代的巨变、社会的凋敝、政治的黑闇,同时诗人们饱受乱离之苦,对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敢于揭示统治阶级的残酷,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也对自己功名难获、仕途坎坷的种种境遇深深不满,从而构成了中唐诗歌特有的愁苦之音。中唐时期大批文人参与了愁苦诗歌的创作,如元结、杜甫、刘长卿、韦应物、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李德裕、白居易、元稹、张籍等。
安史之乱是盛唐和中唐的分水岭,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景象,这使得诗人们的精神风貌发生巨大的变化,更使得诗歌创作的感情基调也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由于看不到唐王朝中兴的光明前景,心中只有无限的失望和迷惘,他们的诗歌中充满着对社会现实失望、无奈的叹息,流露出惆怅的心绪和冷落寂寞的情调,这便是中唐一代的愁苦之音。但诗人对愁苦之音的抒发,却是借用多种意象完成的。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藉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同时他认为:“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自然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进入诗人的审美知觉中,诗人主体也在物我观照中得到不断净化和深化。
中唐诗人大都藉助“夕阳”意象表现愁苦之音。由于中唐独特的时代背景,唐诗世界就从广阔的社会生活转向个人的身边琐事,更多地关注时序、节物的变化,世事沧桑,人情变故以及自身的穷愁潦倒,咏叹“夕阳”、“残照”、“落日”便逐渐增多。“夕阳”、“落日”意象是中唐诗人所特有的心灵情结,是诗人对时光易逝、功名无望、叹老嗟伤的艺术表现。中唐诗人喜欢用冷落的日暮黄昏来渲染离别情意。“落日映危墙,归僧向岳阳”(卢伦《送惟良上人归江南》)、“出关愁暮一沾裳,满眼蓬生古战场。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卢伦《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既渲染了环境和气氛,又反映出诗人对前途失望的心态和心境。在中唐诗人的笔下,天空常常被乌云遮住,一轮即将下落的夕阳把最后的余辉投射在大地上,预示着夜晚即将来临。“黄花满把应相忆,落日登楼北望还”(钱起《送马明府赴江陵》),“元气连洞庭,夕阳落波上”(刘长卿《自鄱阳还,道中寄储征君》)。“夕阳”虽然是写实,但却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心境、情结,对夕阳的描写,正是中唐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以及对国家衰微的惆怅与无奈。
中唐诗人藉助夕阳西下的景象来表达时光霎逝,挽留不住人生岁月的悲哀;或者是感叹功业无成;或者是感到唐王朝衰亡在即,反映出他们的悲观、迷茫、无奈的情绪。例如“门前不见归轩至,城上愁看落日斜”(钱起《访李卿不遇》),“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惆怅闲眠临极浦,夕阳秋草不胜情”(李嘉佑《承思量移宰江邑临鄱江怅然之作》),“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郡楼》)。动乱频仍的岁月,严酷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处境都使诗人感到社会空气的沉闷、人生的压抑,正如悬挂在天空中的那“夕阳”一般,死气沉沉。
除了大量运用“夕阳”意象,“秋”意象也运用颇多,尤其以“秋风”为主,包括秋色、秋气等一系列秋之意象,是国家衰微的象征。安史之乱像一股突起的凛冽寒风,刹那间把人们刮进了万木凋零的萧瑟深秋。刘长卿《晚次湖口有怀》:“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渡。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感怀》:“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花残欲待谁?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常见日光迟。愁中人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读楚辞。自笑不如湘浦雁,飞来即是北归时。”全诗借悲秋来抒发一种惆怅茫然、心绪不宁的情感。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猿啼日暮江岸边,緑芜连山水连天。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秋风吹落庭院里的槐树叶纷纷往下落,听着巴人演唱竹枝歌,相思之曲勾起无尽的思乡之情,而猿猴又在江岸边啼叫,更让人添愁。秋风下的叶落,无限的衰飒之情。皇甫冉《秋夜寄所思》:“寂寞坐遥夜,清风何处来。”《婕妤怨》:“由来咏团扇,今已值秋风。事逐时皆往,恩无日再来。早鸿闻上苑,寒露下深宫。颜色年年谢,相如赋岂工。”秋之意象,除了“秋风”,还包括“落叶”、“残花”等,是诗人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生不逢时、功名无望、理想落空等现实处境的一种表现和反映。秋风无情,曾经绽放过自己美丽青春,有着绚烂昨日的花朵,一到深秋,被风吹落,满地的残红与落叶,怎不叫人伤感。“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刘长卿《月下呈章秀才》),“光寒对愁人,时复一花落”( 刘长卿《寒釭》),“落叶淮边雨,孤山海上秋”(钱起《奉送刘相公江淮催转运》)。
中唐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尤其使文人对前途丧失信心,感到仿徨迷惘,逃向佛教,以此为避风港,逃避现实,使自己囿于佛教的天地里。因此中唐愁苦之音诗歌中“钟声”意象也特别多。寺院的钟声,深重而沉厚,有如现实,压在人头上喘不过气来。对于“钟声”,最著名的便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二)游人羁旅在外,本来已经是寒霜满天,乌鸦悲鸣,此情此景已经令人伤悲了,而半夜里寺院里的钟声给这样的情景又增添了孤寂的气氛。钟声给人一种静穆之感,而这静穆之中,实有一种无力回天的无奈在其中,有如唐王朝衰颓的国运。又如武元衡《送七兄赴歙州》:“车马去憧憧,都门闻晓钟。客程将日远,离绪与春浓。流水踰千度,归云隔万重。玉杯倾酒尽,不换惨凄容。” (《全唐诗》卷三百十六)送人离别,本来就够伤感的,又听到晓钟,顿时让人思绪万千,想到这样就此离别,天涯海角,天隔一方,更加让人凄凉。“晓钟过竹静,醉客出花迟。莫惜离余兴,良晨不可追”(钱起《陪南省诸公宴殿中李监宅》),“蕙叶青青花乱开,少年趋府下蓬莱。甘泉未献扬雄赋,吏道何劳贾谊才。小征陌独愁飞盖远,离筵只惜暝钟催。欲知别后相思处,愿植琼枝向柏台”(钱起《送严维尉河南》)(《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九),“卷幔浮凉入,闻钟永夜清”(钱起《奉和宣城张太守南亭秋夕怀友》),作者都是通过“钟声”这一意象,增加一种“万籁人俱寂”,但闻钟声响的氛围,以动衬静,不仅烘托出环境的清幽,也衬托出与环境一样冷清的情感。
中唐诗人对前途失去信心,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所在。他们内心十分的孤独,正如一叶行驶在苍茫大海上的孤舟,看不到彼岸的尽头,除了孤立无援、无人陪伴的孤独外,还有随风颠簸、任波逐流的无奈。“孤舟”意象正是藉助自然物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们内心的孤寂。刘长卿诗歌中频繁出现“孤舟”,“孤舟且莫去,前路水云深”(《酬张夏》),“秋风散千骑,寒雨泊孤舟”(《送李使君贬连州》),“江海无行迹,孤舟何处寻”(《赴新安别梁侍郎》),“欲逐孤帆去,茫茫何处寻”(《逢郴州使因寄郑协律》),“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异乡共如此,孤帆难久游”(《金陵西泊舟临江楼》),“白云如有意,万里望孤舟”(《上湖田馆南楼忆朱宴》)。刘长卿一生读书求仕,久困科场,仕途偃蹇,两度遭贬;官至刺史,而身遭乱世,空有才干而未容建树,在令人压抑的现实中,诗人对将来、对国家失去信心,在巨大的社会变乱中,个人的理想宛如江上的一叶孤舟,风浪就要使之搁浅沉没,这自然使诗人产生痛苦、恐惧、感伤、无奈的情绪,并凝结在他的诗歌中,藉助孤舟意象表现出来。刘禹锡《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今朝一杯酒,明日千里人。从此孤舟去,悠悠天海春。”
除了“夕阳”、“秋”、“钟声”、“孤舟”意象以外,“猿”意象也频频被愁苦文人运用。猿猴的啼叫撕心裂肺,令人寸断肝肠,怎不令人伤悲。如武元衡《送严侍郎》:“峡路猿声断,桃源尤吠深。”《路歧重赋》:“芳郊欲别阑干泪,故园难期聚散云。分手更逢江驿暮,马嘶猿叫不堪闻。”“猿叫”异常凄惨,不禁让人难以再听下去。刘长卿《送裴郎中贬吉州》:“猿愁歧路在,梅作异方春。”《送李侍御贬郴州》:“听猿明月夜,看柳故年春。”《北归次秋浦界清溪馆》:“万里猿啼断,孤村客暂依。”《寄万州崔使君》:“自解书生咏,愁猿莫夜吟。”本来已经是愁绪满怀了,听到猿猴的啼叫,更是悲从心起,这种以哀景衬哀情的写法,确实打动人心。又如刘禹锡《谪居悼往二首》其一:“猿愁肠断叫,鹤病翅趾立。”这首诗歌作于作者被贬朗州期间,生活的孤独无聊,被贬地环境的荒凉,都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听到“肠断叫”的猿声,更加苦闷满怀。又如他的《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诗歌中叙述了刘禹锡、柳宗元的不幸遭遇,控诉了他们的政敌对他们的迫害,抒发了他们无辜被放逐的愤懑情怀,诗歌中“愁肠正遇断猿时”可谓字字是血,是作者心情的真实流露。
中唐愁苦诗歌藉助独特的意象传达出那种悲怨的愁绪,使得古典诗歌的园地里开出一朵朵美丽的奇葩,感动了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也感动了千载后的读者,那些有着悠久韵味的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长廊里美丽的瑰宝,值得永远的铭记与流传。
参考文献
[1](清)澎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2]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1—3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唐)韦应物着;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唐)柳宗元着;曹明纲标点,《柳宗元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唐)张籍, 王建着;李树政选注,《张籍王建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6](唐)元结撰;聂文郁编,《元结诗解》,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7](唐)李绅着;王旋伯注,《李绅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
[9](唐)元稹撰,《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
[10](唐)刘禹锡着,《刘禹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