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历史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文化风格


  一、广东历史发展因素

  (一)地理区位

  地理区位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广东地处祖国边陲,面对南海,背靠五岭,形成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相对独立地理单元。在交通梗阻不便古代,中央王朝鞭长莫及,也没有把它像华北、江南、关中、四川那样作为经济区经营,以作为对外扩张基地。正由于此,广东古代战乱少,远不如北方,社会较安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利于思想文化发展。也因封闭而保留独特土著文化,如黎、瑶、畲及各民系文化。中国外敌古代来于北方,近代西方殖民势力来自海洋,广东首当其中,反抗最烈,也最先接受西方文化,故能成为近代革命策源地。而临海又使广东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有着悠久灿烂海洋文明史,也以此驳斥黑格尔说,中国靠海,但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这一违背事实的论调。

  (二)湿热环境与资源

  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笼罩下,古代广东森林密布(上古达90%),瘴疠袭人,中原北方民族难以适应和久居,大有谈瘴色变之概。在这种环境下,自然物丰富,容易维持人口再生产。在科技不发达背景下,也延续了低级社会发展进程。因男女对这个环境适应程度不同,男不如女,史称“丈夫(男子)早夭”,男少女多,性别比不平衡,为广东比其他地区过去更盛行一夫多妻、纳妾,提供自然基础。今日广东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黄毒),也与历史惯性有关。又因地处蛮荒,成为历代贬谪官员、处置罪犯之地,同时带来中原文化,带动区域发展。特别是广东江河密布,水资源丰富,水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深刻影响地方文化。孔子说“近山则诚、近水则灵”;郦道元《水经注》曰:“水德融和,变通在我”。广东文化相容性与水不无关系。而前苏联一位哲学家梅契尼柯夫更指出:“水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活动因素,而且是历史的真正动力。……(它)是刺激文化的发展,刺激文化从江河系统地区向内海沿岸并从内海向大洋过渡的力量”。广东文化属水文化或海洋文化类型的本质根源也在于此。

  (三)移民

  广东人口和民族,除了土著南越、骆越、闽越、瓯越人以外,大部分来自中原北方,少数来自海外(阿拉伯人、黑人即史称昆仑奴)。人口作为劳力和文化载体,使广东历史进程和发展水准、区域文化风格,深受移民因素影响。广东史上发生过五次人口迁移高潮,因人口迁移地和入居地不同形成广府、客家、福佬三大民系(族群),也是三大方言区,而全国仅分七大方言区。广东方言复杂,文化也复杂。孟子讽刺南方人讲话像鸟叫一样,近世也视广东方言为“推普(通话)最顽固的敌对势力”。梁启超被光绪皇帝接见,作为举人可得四品官,惜因普通话(官话)太差,“考”说成“好”,“高”说成“羔”,皇帝听不懂,只赐六品官,吃了亏。故清朝政府,多次在广东推广官话,但收效甚微。民系文化特质不一,地方观念强烈,人际关系复杂,纠纷由此而来,过去械斗不止,咸同年间粤西土客械斗、人口、财产损失惨重,后来为客家人专设赤溪县(今属台山),为地方治理一大难题。又因广东人有外来人种基因,体质人类学特征异于岭北,故在外地形象不同,在当今影视作品中尤为鲜明。

(四)特殊政策

基于广东地处边陲,土著力量强大,中央政权往往对广东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也成为左右广东历史重要因素。刘邦容忍赵佗政权,“以其故俗治”,岭南社会安定。汉武帝在中原北方实行抑商政策,但岭南例外。六朝时代,南朝政权实行羁縻政策,保留一些氏族、奴隶制,出现冼夫人这样保境安民、维护国家统一巾帼英雄。唐代普遍推行均田制,但没有在岭南实行;在北方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即“北选制”,而在岭南则由中央任命或地方补选,以土人为官,是为“南选制”;在广州设立供侨民居住、自治的“蕃坊”,为我国最早一块“侨民区”,形成伊斯兰文化板块;宋代对广东矿冶、酿酒等手工业限制甚少,可自由经营,利于手工工业发展,如民间酿酒成风,竟相高下,产生不少好酒。明清大部为时间闭关锁国,独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促进广东商品流通和商业经济活跃。外地人也乐于到广州为官,由此犯贪污受贿案的也不少,故广州东晋起就有警告贪官的“贪泉”古迹。近年广东成为全国首先改革开放地区,实行种种特殊政策,即有深刻历史渊源。

(五)技术进步

只有生产力发展才是推动历史前进强大动力。而生产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归结于技术进步。在广东历史长河中,技术进步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

上古广东生产力虽落后于中原,但唐以前土著越人所铸铜鼓,其技艺之精湛,今人 仍有观止之观。唐代西江罗定、新兴一带稻田养鱼,用大黄蚁防治柑桔树病(生物防治)为广东人独创。宋代水利在珠三角兴起,引进占城稻,被誉为我国粮食生产第一次革命,围垦滩涂成功,农业技术成熟,广东粮食大增,“广米”输出闽浙。明清广泛引入海外作物,如番薯、玉米、烟草等,番薯引种为我国粮食生产第二次革命。明代珠三角创造基塘农业,为生态农业之嚆矢,创造巨大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至今仍推广至东南亚、北美、欧洲、大洋洲。曲江大宝山采用胆铜法炼铜,佛山南风灶制陶、佛山冶炼技术,可直接使用低品位褐铁矿、沼铁矿炼出优质钢,在全国处领先水准。佛山依靠水运建立起全国第二大钢铁手工业(第一为河北遵化),产品风靡海内外。近代,广东最早引进西方科技,建立缫丝,火柴、电灯、造船、橡胶、军火等工业,使广东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物质文明大为改观,广东跻进全国先进地区之例。

(六)海外因素

广东近海,深受海洋文化影响,从汉代起持续2000年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广东海区,徐闻、合浦、广州、湛江、阳江等都曾为始发港。近年阳江发现“南海1号”南宋沉船被誉为“海上敦煌”,即为丝路文化明证。这条沉船一旦浮出水面,将引起轰动效应。中国古代对外往来,除了西北陆上丝路,主要就是海上丝路。近年省参事室就把海上丝路研究作为重要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借助于这条丝路(实为商贸、宗教、外交、文化往来代名词),广东传入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洋文化(丝路终止时间有争议),故广东文化有很多域外成份,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与内地迥然有异。近世西风东渐,广东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西方科技、观念文化首先登陆广东,引起社会异动。当然,广东又由此首先受西方列强侵略,引起社会性质改变,和反帝反封建斗争,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

华侨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作为一个外来因素,广东有2000万华侨,一个华侨可影响3-4个人,则广东人口有6000-8000万与华侨相关,相当另一个广东。华侨在经济、文化、资讯上有其优势,是广东历史,尤其近现代历史发展一个强大推动力,为全国最独特省区,从康梁变法到孙中山革命、抗日战争乃至近年改革开放,无处不体现华侨对广东社会经济巨大作用。

(七)港澳因素

港澳原为广东一部分,分离出去以后,长期作为广东发展一个外部因素(近年来由于珠三角概念提出,才作为这个经济区一个内部因素)。由于两地实行资本主义加殖民主义(回归后实行资本主义),以其特有优势影响广东历史。近现代广东经济、文化,乃至全国经国大计,也深受港澳影响,甚至离不开港澳。回归后,粤港澳经济和空间一体化已成为一个不争事实,已成为近年广东发展一个不可或缺因素。

正是在这些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广东长达4500年文明发展进程,并在整个纵向历史剖面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横向历史剖面上表现了广东历史发展的动力、时空演变规律和特点,以及它们的影响。时间过程完结了,但历史积淀下来的东西仍然不少,有必要开发利用,这应是研究广东历史出发点。

二、广东历史发展阶段

主要按照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广东历史可划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石器阶段(约15万年文化,4500年文明)

广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在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占有自己位置。封开“洞中岩”人148万年,曲江“马坝人”129万年,这些遗址为旧石器文化代表,显示10万年以前广东已有人类活动。新石器遗址遍布广东大地,有以南海西樵山为代表细石器工厂,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但以曲江马坝4500年“石峡文化”至为辉煌,那里有人工栽培稻(两个亚种)和精美绝伦陶器、石器,为广东史前文明代表,足以比雄于中原同时代遗址。

(二)部落联盟(氏族公社)阶段(3000-2000年)

    广东是否经过奴隶社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即使有,也是不发达、不典型奴隶制社会。在纳入中央王朝版图之前,广东生活着土著越人,未有国家,实行军事民主,组织形式为部落或部落联盟,属土邦小国(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国家),如清远一带有“阳禺国”、肇庆一带有“驩头国”、“西呕(瓯)国”、博罗一带有“缚娄国”、封开、梧州一带有“苍梧国”、海南岛上有“儋耳国”和“雕题国”等,它们既是族名也是地名,也有锄耕农业,按照马克思说法,只有农业出现,才是文明的开始。所以广东文明应从上述石峡文化开始,比中原大约落后不到1000年。

(三)秦汉到唐:封建社会建立发展,初步开发阶段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岭南,建立郡县,广东成为秦帝国疆域一部分,封建制度在广东建立,标志着广东历史一个新起点。广州(番禺)为南海郡和番禺县治所。广州由此至1996年为建城2210年。但秦统治广东仅8年就灭亡。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乘机崛起,割据独立,建南越国,共五帝93年,到汉武帝时才被平定。此为广东史上第一次独立。南越国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和中山四路南越王宫署出土文物,显示南越国有完备政治、经济制度,物质文明达到相当高程度,城市建设也颇具成就,越城即为今广州城区核心,2000年未曾移动,为全国城市罕见。

    南朝时期,继秦汉以来,更多汉人南迁,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在北方战乱之下,广东避开战火,社会经济有一定发展,广州出土墓砖曰:“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即为这种写照。

    隋唐封建统一国家再造,和唐帝国强盛,广东因处在中国最重要海上交通线上,在全国具有特殊地位;在国际关系上,亦为重要枢纽地带,西亚、东南亚大小国家,与唐帝国各种和平友好贸易、文化往来,其联系要地首在广东。所以广东这阶段历史,与唐帝国对边疆地区开发经营是分不开的。唐相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道和“广州通海夷道”开辟,以及由此带动广州、恩州(阳江、恩平)等城市经济兴盛,可看作广东历史发展一个断面。

    但直到唐代,广东汉人不多,土著俚人仍占有大量地盘,如广东南路古高凉郡至海南岛即为冯冼家族地盘,冼夫人是其中出色领导者。汉俚民族正处于是民族共处和融合之中,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逐步取得统治地位。但不管怎样,广东仍落后于中原,市场上以物易物,不用铜钱,因而成为朝廷流放官员、处置罪犯之地。在唐代290年间的宰相,流放至广东的就有30多位。广东多数地区为森林覆盖,人口稀少,汉人居城市、交通线附近,土著居山间洞落中,江河中鳄鱼为患、山林里野象横行,潮、循(惠)州土著捕食大象,争食其鼻,以肥脆诱人。韩愈贬潮州,一纸《祭鳄鱼文》传诵至今,李德裕在梅江,看到鳄鱼成群成片,珍宝图书掉水,连善水昆仑奴也不敢下水去捞,梅江至今仍有地名“鳄鱼滩”。鉴真和尚流落海南三亚,被告知当地人食人,反映广东不少地区仍处于荒古状态。(四)宋元:广东全面、大规模开发阶段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广东为南汉刘氏政权统治,广东第二次独立,凡50年。南汉政权政治上无作为,但经济和城市建设颇有成就,如积极拓展外贸、发展铸钱、采珠,在广州广建宫苑,不少保存至今,如流花湖公园,药洲等。但刘氏生活穷奢极欲,倒行逆施,终在赵匡胤军队攻击下灭亡。然刘氏政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在广史历史上却是一件大事,广州也由此成为第二朝帝都。

在宋元政权交替中,大批中原移民南下,南雄珠巩巷作为主要通道和居留地,主要被广府系人视为发祥地,形成“珠巩巷情结”,至今已是寻根问祖、发展旅游业一笔无形资源。移民广泛分布珠三角、粤东山区和高雷琼廉等地,揭开了广东开发高潮。西江沿岸、珠三角低地被围垦,成为粮仓,“广米”输往闽浙。珠三角第一次成为全国一个基本经济区。全省外贸地位上升,宋代输入广东乳香,占全国同类商品输入量98%。元代来广州贸易国家和地区多达140多个。广州仍维持唐代以来全国大港地位(唯元代一度让位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兴旺异常,除广州以外,兴起柘林、阳江、海康、海口、万宁等港口。西沙群岛、阳江“南海1号”沉船出水铜钱和瓷器,属于宋元时期的占很大比例。广州外侨大增,仅城外“蕃汉数万家”,广州城多次修建,建成东、西城和子城(中城),奠定明清广州城基础。

汉人成为广东居民主体,汉文化也成为广东文化主流文化。广东俚人基本汉化,余者退入山区,成为少数民族。各州县普遍建立学校,读书成为社会风气,潮人王大宝曾答宋孝宗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涌现一批科举人才,改变过去人才单薄局面。浙江人周去非为官桂林通判,在《岭外代答》中说:“岭外科举尤重于中州”。

    (五)明清:广东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文化振兴,跻进全国先进地区之列    

明代今广东政区疆域形成,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与今江浙地区一样,是这种新生产方式最早产生地区之一。商品经济兴盛,珠三角出现经济作物专门种植区和桑、蔗、果、鱼相结合的“基塘农业”和潮汕平原集约农业。粮食生产萎缩,明末以后广东缺粮,依赖广西米和洋米。明中叶以后,广东手工业进入兴旺阶段,以技术精巧、分工精细、品质上乘、讲究艺术风格着称。广东冶铁、陶瓷、纺织、造船、食品、工艺制作在全国居重要地位。佛山冶、石湾陶、潮州瓷、广州织绣、雕刻、眼镜制作,甲于天下。商品经济活跃,促使人口向城镇集中,“广佛陈龙”作为一个城镇系列出现,佛山又为全国四大镇和四大聚之一。广州独擅全国外贸,成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路兴盛达到历史顶峰,抵达东南亚、印度洋、欧美、日本、大洋洲等地,形成全球大循环格局。在商品流通、珠江流域成为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粤商”、“潮商”集团异军突起,周流天下,会馆分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成为与晋商、徽商齐名地域商人集团,并诱发一个近乎全民经商热潮,广州“无官不贾,且又无贾而不官”,“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官、民、商相结合,商品生产和行销热潮席卷城乡。追求财富成为社会风气,由此形成广东人尤其广府人、潮汕人重商务实品格。明末以来,西风东渐,广东为道途之区,深刻影响已经成熟、定型广东文化(容下述),加速广东跻进全国先进地区之列。但同时也注入新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因素,加速封建制度瓦解。所以明清是封建社会在广东发展鼎盛时期,但也是走向崩溃的前夜,这在鸦片战争以后表现更为突出。

    (六)近代:(1840年-1919年)广东最早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并成为近代革命策原地,影响全国    

西方殖民者首选广东为侵略物件,企图以武力打开旧中国大门。由此首在广东爆发鸦片战争,继而接二连三发生侵略与反侵略重大事件,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等,无不首先在广东爆发或酝酿,继扩大到全国,所以近代广东历史,一方面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和广东人民反侵略历史;另一方面,又是广东人经受斗争锻炼,走向成熟,如火凤凰涅盘以后得到重生,不断推动广东历史前进,并对全国历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一部中国近代史,为有广东人民参与,才上演得波澜壮阔、有声有色。这是举世公认,有口皆碑的,也是广东历史上最辉煌一页。

近代广东历史,最重大历史事件,除了轰轰烈烈反帝爱国斗争,一是继葡人租占澳门以后,英国人割让香港,这是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得到最大利益。香港后来被经营为东方巴领旁,一座华洋共处城市,对近代广东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二是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时代精英,从郑观应、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等,他们思想和实践影响整个中国思想和革命运动,无论怎么评价谅不过份。三是在新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广东出现,近代产兴广泛兴起,民智开启,初步改变传统社会风气,民主和科学意识日渐深入人心,深刻改变广东社会经济面貌。(详见下文“广东文化发展历史”)。

(七)现代广东(1919年-1949年)风云色变中的发展与变迁

五四运动以后,广东进入现代史阶段。广东是 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省区之一,涌现杨匏安、阮啸仙等一批先进知识份子,为中共在广东组织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辛亥革命后南北政权并存和斗争中,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设在广东,广州作为首都,称为“穗京”。孙中山在广东实现改组国民党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东征、北伐,完成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是中国现代史上重大胜利。20年代前后,广东是革命和反革命力量反复较量地区,发生1925年震撼世界“省港大罢工”和1927年中共领导广州起义,以及彭湃领导农民运动,彪炳于中国现代史册。在30年代陈济棠主粤时期,广东社会相对稳定,工、商、交通、城市建设颇有成就。广州的工业、市政、交通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并为建国后继承和使用。在八年抗战中,广东军民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侵华日军。抗战结束,东江纵队顾全大局,北撤烟台,为解放战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传颂至今。在北方战乱形势下,20年代和40年代前后,大批科技文化名人南人,广东网罗大批人才,如郭沫若、傅斯年、顾颉刚、冯友兰、王力、郁达夫、王亚南、陈寅恪、周谷城等,使广州成为南方学术重镇。这些名人成就和影响,至今仍未泯灭,为广东文化一项宝贵财富。

三、广东发展空间进程和格局

    历史发展有时间和空间推移两个进程,仅从时间或历史阶段性观察一个地区历史还不够,还应观察历史事件赖以发生的空间过程,将两者相结合,才能把握一个地区历史发展规律、性质和特点,所以有史地不分家之说。

    基于广东地理特点和中国历史发展总体方向和格局,广东历史发展空间进程,大致有如下特点和规律:

(一)广东版图的形成

    秦平岭南,建立郡县,广东已归入中央王朝版图,广东大部属南海郡,今西江大部,高雷琼和粤北一部分分属邻近省区。汉初南越国时,除领有今广东,还包括广西全部、云南、贵州一部分。汉代,粤北、西江、高雷琼分别与湖南、广西、江西同属于一个政区,南北朝基本如此,但粤北变化较多与今湖南分合无常。潮汕地区到唐代部分时间仍与闽南部分地区在一起。隋代政区大加省并,各州郡都在五岭以南,粤西部分地区与广西属同一政区。唐代以五岭为界,广东与广西同属岭南道,后又分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南汉广东第二次独立,广州为首都,称兴王府。南汉国版图还包括广西全境、云南、贵州一部分。宋代岭南分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广西即由此简称,以广信(今封开、梧州一带)为界划分广东、广西。“广”取义于广信,因汉武帝平定岭南有“初开粤地,广布恩信”之语,广南东路在广信以东,故名为广东。元代为防止地方势力凭险割据,一反按山川形便划分政区惯例,广东被肢解,大部分属江西省下辖广东道,雷州半岛、海南岛属湖广省海北海南道,怀集属广西两江道。明代,琼雷才归回广东,广东版图基本定型,清和民国因之。建国后,广西合浦地区与广东多次分合,1965年最近一次归广西,1988年4月海南单独建省,形成今日广东版图。

    广东版图历史演变结果,使粤北、西江、琼雷、粤东潮汕在文化上与邻近省区有很多共同点,粤北俗同湘南,琼雷无论人种、习俗颇近广西,潮汕“亲闽疏粤”传统,皆与政区历史有渊源。

(二)广东总体开发方向

    按广东开发历史阶段,在空间上自北向南,从西往东,交汇于珠三角,继及沿 海和岛屿。这在郡县设置中得到反映。秦定岭南,顺五岭通道、沿江而下,在西江、东江、北江设郡县,如秦代广东设5县,四会、番禺、博罗、龙川、粤东仅设揭阳1县(一说设于汉),辖境包括今梅州市。汉在粤北置桂阳郡(今连州),下辖曲江、连县、英德、西江地区置广信、封阳(两县约今封开)、端溪(德庆)、高要,故我国最古老长沙马王堆出土“地形图”,在今广东境内只标“桂阳”、“封中”,两个地名,即粤西北和粤西贺江流域,另在海南岛也置2郡16县,而珠三角县仍是秦代四会、番禺,东江为龙川。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推进格局已见雏型。因湘桂走廊、西江交通起重要作用,汉代岭南政治、经济重心偏西,今越南河内所在红河三角洲为汉帝国一个经济区,所以海南岛开发很早,海上丝绸之路从合浦、徐闻出发,广州还不是最早始发港。直到唐代,粤东地区郡县仍很稀疏,南齐建梅县,唐建兴宁、海阳(潮安)、潮阳、海丰,但比粤中、粤西南少,宋元近400年未新增1县。到明代,广东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全省新增22县,占全省总数30%,在粤东即有澄海、饶平、惠来、普宁以及粤东北平远、大埔。在珠三角则有顺德、宝安、三水、龙门、台山、从化、高明、开平、恩平等,成 为全省州县密度最大、也是经济高峰区。清代和民国多因袭明代政区,增加不多,反映明代广东地区开发基本定型和成熟。政区设置综合反映地方经济、财政、人口和社会文化水准与差异,仅从以上政区空间演变,即反映广东历史开发空间进程和格局,也为今天政区设置、调整提供历史借鉴。

(三)点轴发展模式

    中原封建势力南下,首先是军事行动,过后在行 军路线附近设置郡县、安置军民、开垦土地、建设城市,所以河流对军事、经济活动起很大制约作用。而城镇很多为军事据点,后来扩大为政治、经济职能,带动邻近地区发展,所以广东区域开发呈点轴状态。即人类活动沿西江、北江、东江及支流开展,由点延伸成线(轴),向两翼拓展成面,若干个面相连成片,珠江各水系即有很多盆地先开发,后扩大为整个流域开发。香港有学者称这种模式为“核心式”开发,即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很发达,而周围很蛮荒,形成强烈反差。发达城市或地区,主要依靠交通线把腹地延伸到它们周边以外地区,依靠腹地资源来壮大自己。唐代广州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唐代广州是世界性港口,侨居在“蕃坊”外侨有13万,开元年间一年之中来往广州外商(流动人口)约80万人次。但广州附近却是土著俚僚人天下,珠三角还是鳄鱼、野象、孔雀等野生动物渊薮。因广州三江交会,陆向、海向腹地宽广,不必完全依靠珠三角,而靠三江深入内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此后,广东也依靠这种空间模式使一些地区摆脱资源限制发展起来。如珠三角,明中后期即形成广(州)—佛(山)—陈(村)—(石)龙广东四大镇,即一个城镇系统,也是横贯珠三角东西经济轴线。港澳崛起以后,广州—香港,广州—澳门,包括沿线东莞、增城、宝安以及南海、顺德、中山等为节点,再加上港澳间海上通道,形成一个近似梯形空间发展格局。近年珠江两岸城市连绵区崛起和产业集聚,这个梯形格局更为突出,其实也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四)南部沿海后来居上开发

    宋代以前,广东开发重心在粤北和西江地区,除了军事因素,还在于这些地区地势高旷、气候乾爽,颇适于中原人生活。而珠三角和沿海低地,气候湿热且多台风,瘴疬严重,北人视为畏途,不敢久居。所以唐代广州以西、西江沿岸到高州一带,以及北江流域、州县数量多,人口密度内地密,沿海疏,与今日相反。五岭一带连州、韶州、西江端州、新州、泷州、康州、古高凉(高州等)人口密度最高,广州附近较疏、潮州、梅州、海南岛最疏,说明珠江、韩江三角洲未真正开发,为瘴疠笼罩之下。

    宋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三角洲、平原低地环境和特性,找到围垦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后来又提升为基塘农业,原来开发利用率甚低冲积土成为最肥沃土地,一旦利用成功,即成为富裕之区,并以后来居上之势,压倒粤北和西江地区。如宋代珠三角、东江和韩江谷地,以及雷州半岛,客户即外来迁民或无地农民数量多,占人口比例大,而韶州、南雄州客户却很少,移民过境而不久留,即使南雄珠巩巷也是移民中转站。明清南部更由于商品经济兴盛而把北部远远抛在后面。所以粤北、西江地区开发早,城镇古老,但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呈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民性也不如南部人灵巧。孔子曰:“近山则诚、近水则灵”。黑格尔也说:“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又曰“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说明水文化对一个地区发展具有不寻常意义。直到近世,粤汉铁路通车,但仍袭历史传统,客货过境而不留,粤北社会经济仍然滞后,没有根本性改观。这种历史惯性,成为制约粤北发展一个重要因素。今广东区域发展战略分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即有充分历史依据,非人为地划分也。

四、广东历史上文化

近年,随着广东经济崛起,人们都在研究、寻找它的原因,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但深层根源仍在于历史积淀下来的广东文化的作用力,推动广东社会经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跃上新台阶。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近代广东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策源地,时代思潮的重点,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则在于广东文化所属珠江文化历史作用。1926年郭沫若在广东发表《我来广东志望》一文中,指出“我们要改造中国的局面,非国民革命策源地的广东不能担当;我们要革新中国的文化,也非在国民革命的空气中所蕴酿的珠江文化不能为力。”郭老高度评价、充分肯定珠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为全国文化一面大旗作用,这已为近现代广东文化发展历史所证实。而现在提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实质上也是广东文化的继往开来和支持社会经济的振兴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深刻认识历史形成广东文化特质、风格,以及在国内外地位和影响,将不仅为文化大省建设提供决策上重要参考,而且也有助于实现省内各地区之间文化的协调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广东全省和各地区之间文化的整合和总体水准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澄清社会上特别是外地一些人对广东文化的误解和责难。如说广东是“文化沙漠”,“广东人有钱,但无文化”,“广东文化跟着港澳文化走”等。一句很流行的话:“对中国的千年文化认识要看西安;五百年文化看北京;百年文化看上海;近二十年文化看广东,”似乎广东只有20年文化。这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从前面广东历史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广东不但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而且文化特质独具一格,风格多样,在全国地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一席地。而近现代广东文化,更领时代潮流,独占风骚,成为时代先进文化,并以高位势能、崭新姿态和装束,辐射全国,令海内外人士刮目相看。综合起来,广东史上文化,大致有几个最明显特色和风格。

1.多元性。因土著文化存在,与外来移民,以及海外通商、宗教传播等缘故,广东文化成份十分复杂,包括本土南越文化(粤方言、习俗、饮食、地名等)、中原文化(主要是汉文化)、荆楚文化(五羊传说、青铜、方言、如睇)、巴蜀文化(冶铁、稻作、枸酱)、吴越文化(语言、风俗),以及海外印度文化(佛教)、波斯文化(用香药、斗鸡、养黑奴、长洲岛波斯人墓、银器)、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蕃坊)、西洋文化(近现代科技、意识)等,又广东无论哪个民系语言,都融合大量外来语,除了英语(广州话中有400个英语单词),还有阿拉伯语(邋遢、 )、马来语(接吻叫“占”,tism、员警叫“吗淡”,mata)等。广东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其多元性甲于其他省区。著名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者胡兆量教授曾指出“广东是世界上历史文化十分复杂,因而也是十分典型的省份,加上海南岛,自成一个历史文化区域,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这些文化,像地层古生物一样,层层迭压,构成广东文化色彩斑斓剖面,从建筑、语言、饮食、习俗、宗教等方面,无不展示广东文化是一个完整万花筒。

2.开放性。广东多水,黑格尔说:“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江海作为文化交往通道,自古以来在广东物质、人员、资讯等交流上,互通有无,从未中断,这是广东自然形势所致;而在人文环境方面,广东对外通商和与境外各种友好往来,即使在明清海禁时期,也保持开放态势。不同文化交流虽有兴衰,但从未断层,不像国内一些地区,文化被覆盖或替代,如新疆原为佛教传播地区,后为伊斯兰教取代。哪怕是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闭关锁国之下,因有华侨、港澳等关系以及外交需要,广东也仍然保持一定程度对外文化交往,域外文化照样进入广东,这点远胜于其他省区。

3.重商性。广东远离中原、少受儒家“君子谋道不谋利”教条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交换价值、重利思想自古深入广东人心,形成重商文化品格。唐代有谚语曰:“欲拔贫,诣(赴)徐闻”,即到海上丝路始发港徐闻经商为一条致富捷径。宋代广东大规模铸钱,1077年韶州和惠州铸钱分居全国第一、二位。唐宋广州为世界贸易大港,珠江河面外舶云集,南海神庙兴建和皇帝多次派员致祭即为证明。明清广东商品经济兴盛,经济作物排斥粮作,广东缺粮,雍正皇帝斥责曰:“唯广东之人贪重射利,将地土多种龙眼、甘蔗、烟叶、青靛之属,以致米少而民富”。清初人屈大均说“广东之富,在商不在农”。明末以来形成从民到官到学经商热潮,商帮、会馆遍于全国。广西有“无东(指粤商)不成市”之语。著名广州十三行,承揽全国外贸。在商海浮沉中,追求财富成为人们普遍目标,对财神崇拜远远超过对观音、太上老君和西方天主崇拜。现今无论大型超市或鸡毛小店,都把财神赵公明元帅和把关公作为财富保护神放在最显要位置。广东方言,无处不表现重商谋利心态,如亏损为“蚀”,故猪舌(音同蚀)称“猪利”。“输”与“丝”同音,故不称“丝瓜”而曰“胜瓜”,“发菜”谐音“发财”,故成为春节必备菜肴,“8”谐音“发”,成为最抢手数位。很多城镇地名多用“栏”,为同类商品汇集地,如鱼栏、果栏、豆栏等。商业又与水相关,故走私货称“水货”,行商称“水客”,悟性称“醒水”等,这类用词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也来源于鸦片战争以后商业兴盛而成为社交活动,至今已影响到全国了。

4.创新性。一种文化生命力在于创新,广东文化能够后来居上,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创新。这也是广东文化一种特征。历史上外来文化进入广东,并不一定能在当地立足,需经过加工改造,注入新成份,或提高它的层次,才成为广东文化一部分。印度佛教有一套繁琐修持程式,传入中国之初并不为普通人接受,新兴人惠能抛弃这一套陈旧理论和修持方法,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见性成佛”、“顿悟成佛”,把佛教从神圣殿堂中解放出来,变为普罗大众可以接受宗教,开创禅宗南派,自此佛教广为传播,惠能被尊为“六祖”、珠江文化圣贤、“世界十大思想家”和“东方文化三大圣贤”之一。惠能学说代表唐代广东文化创新精神。毛泽东同志说:“他否定流传偶像和陈规,勇于创新,并把外来宗教中国化,使之符合中国国情”。这个评价恰当不过。西风东渐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碰到语言障阻,如葡、英人初在广东即如此。广东人用广州话音注葡语、英语读音,如man(男人)注音“曼”,today(今天)注音“土地”等,为广东人独创,称“广东葡话”、“广东英语”,虽不精确,但对当初沟通三种语言,贡献匪浅。后来“广东英语”传到上海,变成“洋泾滨英语”,被认为是中国式英语发源地,实际最早源地在广东。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华侨出国,看到西方世界文明,但不是照搬,而是经过改造引入广东。广东骑楼,源于地中海一带,后传入南洋,清末民初经华侨传入沿海和内地,但已结合岭南地理特点,在造型、立面上加以改造,变成既有中国传统式,又有西方文艺复兴式,仿巴罗克式,仿古典式等建筑景观。开平碉楼,在没有设计图纸条件下,仅凭华侨记忆、明信片、油画等,而建造得美伦美奂,风格多彩多姿,西式造型和内部广东式和西式陈设,反映了五邑侨乡人聪明才智和中西文化完美结合。在思想文化上,洪秀全在广州考试落第,获得一本基督教小册子,深入思考,对西方宗教进行改造,写成《原道救世歌》等三部著作,奠定了太平天国革命理论基础。其中“太平”为中国典籍《公羊传》中“太平世”理想,而“天国”出自《新约•马太福音》。太平天国不但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广东融合,也是洪秀全创新精神表现。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之长以制夷”的“变器”思想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实现“变道”思想转变,提出效法西方政治模式,建立英、日式君主立宪,比洪秀全农民革命平等思想前进了一步。此前中山人郑观应花五年心血写成《盛世危言》,提出一系列自强致富、改革政治等主张,为中国启蒙运动先驱。毛泽东说他看了这部书促使他走出韶山冲,到处求学和创业,影响了这位伟人的一生。而孙中山又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建立美、法国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比康梁君主立宪又先进得多。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思想代表广东思想文化在战后最高水准,也是广东文化创新性最高典范。近年改革开放,广东文化创新性又达一个高峰,无论是开放意识、改革精神、价值道德、物质生产、区域发展、企业管理等这个模式,那个经验等,都充满了文化创新精神。这绝不是偶然的,乃是广东历史文化这种精神在新条件下的发展和凸现。

5.相容性。一种文化能多元并存,它必须具有相容性品格。广东文化首要特质是水文化,水具有强大亲和力,可以包容它能容纳一切东西,故上述郦道元有“水德融和”之语。自古以来,广东人在中外文化交流和在变革现实中,不断锻炼、改造和提高自己,形成宽广襟怀,故能接受和容忍不同事物,形成广东文化相容性品格。在广东宗教史上,汉代传入佛教,晋代葛洪在广东建立道教,唐代又传入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时称景教),加上形形色色民间信仰和崇拜,广东神祗之多,在全国恐不多见。但却能诸神共存一个空间,一个庙中供奉多个神明,都接受祭拜,反正有一个灵就达到拜者目的。在广东历史上,因宗教或民间信仰而发生的冲突不多。即使是异质文化,也能在广东找到自己位置,平行不悖,和而不同地存在和发展。尤其19世纪以来,当西方先进科技文化成果和民主思潮涌入时,中国封建王朝许多臣民视为洪水猛兽,闹出许多笑话。但在广东反应却大不一样。利玛窦当年在肇庆传播西方宗教和科技文化,知府王泮支持他,大多数肇庆人感到惊讶、新奇,后佩服。利氏在山城南雄,受到官员和信徒拥戴,洋教热席卷全城。西方科技时被斥为“奇技淫巧”、“异端邪说”,广东人不但不信,而且从中吸取有益成份,从仿效到创新,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正因为历史上广东文化有如此鲜明特点和强大势能, 故能在全国占有崇高地位,特别是近现代广东文化,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并作出重要贡献,这已为近现代中国历史所证明。对人类文明,广东文化也以自己成果在海外传播而赢得很高声誉。首先是广东2000万华侨以及其他管道,把广东文化带到五大洲。早期澳门,后来香港以及其他口岸,都是广东文化辐射海外基地。有关统计显示,16-18世纪,耶稣教士翻译中国典籍及撰写汉学著作有82种,都通过澳门传到欧洲。明清广东才子书《花笺记》、《粤讴》、《二荷花史》等被译成英、德、葡等文字,流入欧洲,驰名国际书林。广东粤剧、潮剧、汉剧等在海外不胫而走。广东园林、器艺、饮食等文化,在海外占有广阔市场。在这些领域,其他地域文化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港澳文化,它是岭南文化或广东文化一部分,文化风格上有其个性,但本根文化仍离不开广东。因其以商业文化、市井文化、流行文化为主流,以娱乐性、功利性为特征,故在当前,在广东和内地很有市场。但港澳文化基础研究成果单薄,后劲不足,长命论著不多,不管怎么看,港澳文化不能离开岭南文化这个母体,更不能成为左右广东文化发展潮流的力量。

    近年,广东在成为全国经济大省和经济高峰区以后,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战略决策,这是在新形势下发展广东文化的重大举措,可以预见它将取得更加辉煌成果。与此同时,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概念的提出和它的运作,也必须以强大的、先进文化为背景。广东文化的特质和历史发展经验,将是对建设文化大省和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一个有力的支持。不过,泛珠三角经济区地域广大,应使用“珠江文化”概念来涵盖它的地域范围和容纳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可用中山大学已故王起教授关于岭南文化一首诗,概括广东文化特点、历史地位和影响。

岭南文化,蔚为国光,

    融通中外,莽莽苍苍。

    韩潮苏海,奔腾千载,

    崛起康梁,笼盖近代。

    取精用宏,继往开来,

资我长辈,育我英才。

  参考文献:  

[1]蒋祖缘、方志钦. 简明广东史.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李权时主编.岭南文化.广州:广东文艺出版社,1993.

[3]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4]司徒尚纪.广东历史地图集(主编),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 

[5]  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

(原载《岭南文史》2005年第2期,合作许桂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