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雷州民俗文化遗产
文/陈志坚
雷州,顾名思义,是个多雷的地方。雷声激烈磅礴,万物苏生。多雷的特殊自然环境形成的人文历史,所产生的民俗文化带有浓重的“雷”字号色彩,这是雷州民俗文化区别于其它地域民俗文化的特色。雷州民俗文化,是雷州历史社会与地理自然条件的产物。它是土著文化、越楚文化、汉闽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凝聚的结晶。
雷州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
上古的雷州属南交,“禹贡属扬州为南徼荒服。”[1]是古越族聚居之地,古越族的俚僚人崇拜雷神,他们是黄帝的亲族,嫘祖的后裔,雷公的后代。“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螺祖。”[2]“俚人属羌人的一支,与黄帝族是亲族。他们由西向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夏商时族类繁多,后遭商朝征讨,一部分俚人逐渐南迁至长江以南,与百越族系混合。”“岭南的俚人还有一部分定居于雷州半岛。”[3]俚人迁徙雷州与土著越人聚居成为雷州的先民。他们崇敬雷神,善于铸造云雷纹铜鼓以酬雷。1989年在雷州市英利覃典村出土一件北流型汉代铜鼓,鼓面中心有太阳芒纹、云雷纹,鼓身都有云雷纹。1999年雷州西南的迈熟村出土一件万家坝型春秋时期的铜鼓,鼓面有太阳芒纹与云纹,鼓身有网纹,鼓脚有云纹一圈。他们建雷公庙,用铜鼓举行祭雷酬雷仪式,以表对雷神的崇敬。雷州如今遗存有雷公庙、雷祖祠、中国雷皇庙、南天宫、辛天庙、邓巡宫、帝帅庙、雷龙朱帅庙、镇海雷祠等奉祀雷祖雷神部将的古迹。家家户户都奉祀三天,即万天雷首邓辛张天君、宣天玄坛赵副亚天使,都天灵官马朱陈天君,还有雷门山、擎雷岭、擎雷水的自然景观。古代雷州先民奉祀雷神代代传承的民俗,以至衍生流传着不少美丽的雷神传说。
唐·沈既济《雷民传》记述:“尝有雷民畜畎犬,其耳十二,每将猎必笞狗,以耳动为获数,未尝五动。一日,诸耳毕动,既猎,不复逐兽。至海旁,是中嗥呜。郡人视之,得十二大卵以归。置于室中,后忽风雨若出自室。既霁就视,卵破而遗甲存焉。后郡人分其卵甲,岁时祀奠,至今以获得卵甲为豪族。”雷神诞生的传说是古越族人对自然多雷的崇拜,逐渐发展为社会神权的代表形象。至南朝隋唐初时,就有雷祖诞降的记载。雷祖陈文玉诞降,雷震地奋,两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乃万古神奇。“雷祖刺史本州,诸贼皆惧,遂自相率归峒远去,至莅任曰,猺老獞老复来贡献方物,求勿捕剿,自是雷无贼患,其教养并行,民皆富庶,难以枚举,贞观八年具疏改古合州为雷州。”[4]刺史陈文玉恩威教养,团结各族人民,建立了雷州社会的和谐统一。他仙逝后,雷民建雷祖祠奉祀,是社会共融,民心归向。祠内有翰林院编修陈昌齐的楹联:“生于雷、仕于雷、为明神亦于雷,知顾德歆馨不忘桑梓;宗称祖、族称祖、合众姓并称祖,视别声彼色总是子孙”。雷祖祠山门有进士周植撰联:“霹雳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可见雷祖陈文玉在雷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5]中原释道儒多元宗教文化与雷民俗文化相交融。宋代以后闽南人大量迁雷,妈祖文化在雷州广泛传播,除了沿海口岸有独尊妈祖庙外,多为雷神、妈祖与观音三神合一的庙堂,形成了一种多元载体的民俗。但是,敬雷祭雷的民俗仍然存在。每年正月中旬至二月中旬,城乡村庄依照供奉神明的诞期举行游傩,傩舞的主体是雷首公与五雷公将.称之“雷傩舞”。“自十二日起曰‘开灯’,连至十五夜。每夜彩幻,或三四百为一队,或五六百为一队,放爆竹烧烟火,妆鬼判诸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城市为最,各乡圩间有之,是曰‘傩’,谓之‘遣灾’。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傩者。”[6]记述了雷州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性渊源,植根社会而在民众之中的浓厚色彩。
上古的雷民崇敬雷神,建有雷公庙,每年二月“开雷”,六月廿四日“酬雷”,八月“封雷”,每年新造连鼓雷车置庙内致祭。古老的雷民崇敬雷神的民俗发展至隋唐之时,雷祖陈文玉的神奇诞降,在雷民的心里成为至高无上的雷神。于是,出现了过去一年三次祭雷的仪式,自然而然地改成雷祖陈文玉羽化升天的正月十五日,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盛大的祭祀雷祖的游傩活动。敬祀雷祖的盛会,成为雷州的全民性、民族性与乡邑性的活动。
正月十一日雷祖出游雷城,先从雷祖祠出发至麻扶雷祖公馆停留片刻作早参,再出发巡游。从南门市二桥街向龙舌街转至南亭街从城南门登上城楼(今从苏楼巷经人民大道中转镇中街游至东门外天福庙),巡游东门、北门至西门城楼(今人民大道北路),转向巡游府前大街到东门天福庙做午参。午参后巡游回东城内经大新街至北门校场,转回广朝北街、广朝南街出南门顺曲街到真武堂作晚参。晚参毕,顺巡向城外关部、南门市回白沙雷祖公馆小憩作参。完毕,雷祖回祠端坐,时间为一天。雷祖游城完后,十二、十三、十四日三天为各方神圣游城,这几天乡邑土民进城观瞻,雷城万人空巷。十五日府县官员齐候祠内致祭,把新铸制的大铜鼓置于祠堂,各民族酋首庶民亦把自家铸制的铜鼓摆子祠中致祭为明器,设酒席与民同乐,各族人民人摆雷鼓阵,击鼓酬敬雷神,演雷舞、傩舞、蛙舞、龙舞、鹤舞、散花舞等敬雷形式的宗教活动,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乃至有天下四絶之首“雷州换鼓”的记载。雷祖是雷州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造就的最完美、最伟大的形象,宙祖的伟人感召力,成为雷州人民的共同信仰。
雷州民俗文化的主体内涵与形式特色
雷州古老的“雷傩舞”民俗,它是源自古代雷州古越族人对雷神的崇拜所举行的敬雷仪式。每年正月廿八日是雷首公的诞辰,诞期节庆,雷州城乡举行盛大的舞雷傩活动。松竹镇东角村、仙排村、塘仔村传承着古老的雷傩舞,雷傩舞的主体是雷公与五雷公将6个傩面具。正月廿八日早上4时左右,村民就在邓巡庙设坛敬祭雷首公,道士念咒经,奏请雷首公巡游遣灾。占卜允许后,人们抬着雷首公,戴着雷公与五雷公将的傩面具,穿着五色衣服,雷首公左手拿凿,右手举斧,指挥雷公、五雷公将到各家各户“遣灾”。各家各户庭院中备供品待迎,雷公、五雷公将排着队,左手叉腰右手高举作“香火诀”,徐徐而进,站立庭院中间,头左右摆动,右手不停地转动,脚步上下踏跳,不时地发出“呼”的声响。雷公站在庭院后中间,出斧举凿踏步向前后进退状,舞傩动作原始古檏独具风格。各家各户表演一番,全村舞傩遣灾毕,回到庙前广场,庆祝遣灾成功,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时,人们不断地擎起雷首公连连高喊:“呼!呼!呼!”古称“舞呼”。敬雷遣灾逐家逐户地进行,又称“舞户”。
由于历史的沿革,民族的迁徙,民族民俗文化的融会,古老的敬雷傩舞活动,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元性。但它依然保留传承着古老的敬雷崇雷的动作特点。汉唐以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多迁徙居雷,尤其是宋元明之时,闽南人大量迁至雷州,他们带来了白己民族的宗教文化,融汇雷州的民俗,傩舞的活动时间有的村庄是正月十五日,有的仍然保持正月廿八日,傩舞内容又充实了许多,从五雷公将增加有土地公、土地婆。土地公扶着拐杖,手提财宝,意在招财进宝;土地婆手抱布娃娃,意为喜送贵子。他们跟随着五雷公将遣灾,招财送子。不管社会历史如何发展,各种宗教文化的交融,傩舞的主体内容仍是保存着雷神部将。
松竹镇山尾村的三宝堂,供奉着菩萨、玄坛雷首与三山公,每年正月十三日游傩舞的主体却是雷首公与五雷公将,兼有二艄公婆、二土地公婆共计10个傩面具;傩舞的程序有:1.奏请,在三宝堂庭院中设坛桌供奉玄坛雷首,桌上供品摆着:五盅茶、五盅酒、五个福禄寿猪鸡米饼、五个五谷丰登、五碟饼乾、五小碗米饭。道士念经启奏上天帝主舞傩遣灾,手执尚方宝剑舞动脚步:右步、左步、上步、转身跳步、向前反复动作二次,面对神灵双手合掌,食指反扭扣住无名指展开出现“凸”字形,口含酒默念咒诀敕法点画镇符、鞭、剑、盅酒诸物付之法力。即遵旨点将奉命,五雷公将、艄公婆、土地公婆到位表忠,插鸡血点十盅酒,各将饮一盅洒誓盟“齐心协力,忠于职守,严禁受贿”,绕坛桌走六圈受检阅训练。2.誓师,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艄公婆、土地公婆往村前路口点将坛前集中,道士念咒语,用唱雷歌的形式宣誓:“五方五雷英雄将,奋威武扬惩邪踪,不许徇私受赂贿,驱遣灾邪一扫完。船头艄公严守撑,船尾艄婆要用功;押运邪灾下江海,扬州埠头任邪行。土地公婆慈善像,赐予家门福无疆;全心为民保康顺,国家太平万古长。”各将绕坛走三圈后高呼“尽职尽力”,即奔赴遣灾。3.遣灾,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到各家各户驱除邪恶,各家各户设供桌迎接,五雷公将驱除邪恶到船上由艄公婆押走,随后土地公婆进入送子孙送财宝,赐福平安。4.押灾,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艄公婆把邪恶押运到村外溪河边,设坛桌,玄坛雷首检阅五雷公将、艄公婆、土地公婆在遣灾过程中是否忠于职守尽力遣灾,各自检查,绕坛桌走六圈,举手高呼“全力以赴”,完毕,呜三门铁炮,烧纸钱,将纸船放到溪河上点火燃烧押运邪恶下扬州。玄坛雷首率领五雷公将、艄公婆、土地公婆班师凯旋,傩面具朝转背后,以示警戒邪恶。5.庆功,玄坛雷首率领将土凯旋三宝堂,设坛庆功,道士念经文赞颂各将武功老练,劳苦功高,犒赏酒一盅,各将绕坛桌走六圈,卸下傩面具服装,玄坛雷首回庙堂宝座。舞傩遣灾从早上五时开始至下午六时结束需要一天时间,可知其中劳乐相乘。
白沙镇东岭村的雷麦陈三殿宫,雷王诞期九月初一,麦王诞期正月十三,陈王诞期正月十五,该村于正月十四日早上八时许游神,队伍庞大,有八宝、六国旗、飘色、舞龙、舞狮、螺娘、锣鼓圈、龙虎旗与五色旗等;深夜过火山,令人惊心动魄。过火山有四个程序:1.安火,十四日夜晚8时开始,用三吨的木柴堆在一起,道士在柴堆边念咒敕法于符上,用盅仔盖住符,安置于柴堆中,把全新的犁头封上符放置于柴堆中,即点火烧。2.试火,木柴烧至6个小时后,差不多烧完;道士即派三人敲着锣锵从庙里来火场取火,每隔半小时取火一次,反复三次。3.炼火(咬犁头),木柴几乎烧尽,道士亲自来到火场,从火堆中取出烧得通红的犁头,道士对着犁头念咒敕法,然后用木条插进犁头举起,用牙齿咬住犁头尖,绕火堆走三圈即回庙里。4.踩火(过火山),四位经过净戒七天的男汉,光着身与脚(只准穿内短裤),抬着陈王从庙里直奔火堆,冲散火堆,火花飞扬四溅,非常惊险紧张,激烈壮观,围观的群众高喊“呵!呵!呵!”以助威,反复冲走六次左右,就回去庙里。各家各户拿一点火炭回去放在家门口避邪保平安。十五日早上舞傩遣灾,人们抬着雷王到各家各户遣灾。主体是雷公与五雷公将,没有傩面具而是画脸谱。
雷傩舞的内容与形式,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南兴镇下田村帝帅庙供奉北帝、南极、天罡、玄坛与上元,正月十五日游傩,傩舞的主体是玄坛与五方雷将及天罡与五方天将共12个傩面具。道士念经奏请上帝准予舞傩遣灾后,插鸡血点酒,道士念咒敕法于镇符、血酒中,雷将天将各饮一盅酒,身佩一张镇符。道士把法酒喷洒各将身上,挥动尚方宝剑与法鞭操练各将,顺走三圈,逆走三圈反复六次,高呼“武功娴熟,全力遣灾。”即奔走各家各户遣灾保平安。傩面具木质,己有600年的历史,是南北民俗文化融合的典型。
南兴镇塘尾村三天通王宫正月廿八日游傩,傩舞的主体是三天雷首与五雷公将共8个傩面具,傩面具属罟橹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南兴镇山尾村帝帅庙正月十五日游傩,傩舞的主体是四方雷公将与四方天神将共8个傩面具。雷高镇雷高村供奉雷祠三殿,正月十二、十三日夜游鲤鱼灯,十四日游神,十五日游傩,傩舞的主体是用牛皮制作的五雷公将5个傩面具。附城镇东门外天福庙供奉雷祠三殿与张天师,二月十五日游傩,是仿效张天师向各家各户散发驱除邪疫灵丹与符法,但舞傩的主体是雷公与五雷公将,傩舞面具是用牛皮制作的。附城镇榜山村的雷祖古庙正月十五日游神舞傩,傩舞是画脸谱的雷公与五雷公将。
太平镇东岸村供奉三官公、关圣公与观音,家家户户奉祀雷首公。正月十五日早上舞傩遣灾,占卦是谁家的雷首公,就抬谁家的雷首公遣灾,主体是有傩面具的五雷公将以及画脸谱的缴毙、土地公婆,还有公曹。道士念咒奏请、敕法等一系列程序后,各将身佩一张法符,奔赴各家各户遣灾。经过一天紧张的遣灾,把所有的邪恶都押在纸船上,押送到海滨烧掉,意谓把邪恶灭絶,赶下海洋。晚上过火山,道士先念咒诀,用盅盖住雪符放在柴堆中,再把一张雪符压在全新的犁头上放在柴堆中。点火烧柴时,抬着雷首公绕柴堆走三圈,火势越烧越旺。柴烧成火炭后,先踩火后翻火。踩火是男人光着脚在火堆上走来走去;翻火用全新的草席裹着光身的男人,从火炭堆这边翻过那边,又翻过来。翻过火堆的草席拿回庙里公用。编织草席的妇女必须是月事净清后的,编织的草席才能用。
太平镇调浪村奉祀万天雷首保运天君、五显火轮华光大帝、英武、观音与梓童诸神,正月廿八日夜踩火山,道士先在火场念雪符咒诀一、二次后,用盅盖住雪符、鸡头与铜钱,抬着英武公与雷首公绕火场走几圈,用力抖动称“颠神”。然后点火烧柴,从傍晚7时烧至深夜3时,柴烧到完全是火炭为止,则开始咬犁头过火山,人们争抢鸡头与铜钱,获得者则一年大吉大利。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镇麒麟村二月十二日年例民俗“上刀山”。麒麟村供奉兴武、邬王、白马、雷首诸神。法师先念经敕法于36把光亮锋利的刀上,然后捆绑在两条长18米的木柱上,形成刀梯。准备就绪,值中午,燃放三响铁炮,法师手持火把带领神轿队冲进广场,绕着刀梯跑,用力颠簸震动,称之“颠神”。围观人声沸腾,鞭炮声锣鼓声惊天动地。12时正,首事头发令竖刀梯,八条绳缆分八个方向把刀梯拉住扎稳。刀梯顶上插着两面“帅”旗,头人执着令旗,指挥光着脚的少男鱼贯地登上刀梯,观众赞声阵阵,喝彩助力。延至下午3时左右,上刀山的民俗活动在三响铁炮声中宣告结束。麒麟村年例举行上刀山民俗,有雷首公参与,究其渊源亦是古老祭雷遣灾仪式传承的变异。
还有湖光镇的旧县村,每年正月十五日在泰山府前舞傩,傩舞的五将是车、麦、李、刘、洪与土地公婆,其中车、麦两将为康王部将,李为雷坛福主高天雷祖,刘、洪为雨坛福主神将,仍然是以雷神为主。舞傩旨在驱除邪恶,祈祷风调雨顺。傩舞面具为人脸谱,没有睁目獠牙生角的古怪奇异之状。旧县村泰山府的傩舞是中原宗教信仰与雷州崇雷文化相结合的形式。
雷州的雷傩舞活动分布于雷州市的南兴、松竹、白沙、雷高、附城、沈塘以及麻章区的太平、湖光等镇的村庄。不论庙堂供奉的神灵诞期如何,舞傩的主体是雷公与五雷公将,有木质、纤质、皮质傩面具与画脸谱。傩舞的名称从“擎雷舞户”、“走成伥”、“走清将”、“舞六将”的变易,记载了雷傩舞演变的历史、民族民俗文化的融合与社会民俗的作用。我们通过傩舞的仪式活动,考证雷州人自古至今对雷神的崇拜。也就是说,雷州人对雷神的崇拜,从雷傩舞的民俗活动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除此之外的还有各种热闹的庙会,也是敬雷崇雷的不同形式。二月初九调风镇南天宫的庙会是纪念火雷婆的诞辰,七月初二日松竹镇北山仔的辛天庙,是纪念雷府判官辛天君,皆为盛大的节庆。雷州人至今诚心奉祀雷神,是古雷州人敬雷崇雷的历史传承。一年一度的三月廿二日井尾坡的集市,三雷的人都挑着竹器家具赶来交易,这天购买的家具经久不蚀。山坡上尽是人群,各方婆祖都在此游傩,十分热闹。三月廿三日雷城夏江天后宫的盛大诞庆,敬奉的人群摩肩接踵,十分热烈而隆重。
八月十五日乌石港舞蜈蚣,人们用一条60多米长的大麻绳缆,每相距1.5米左右横扎一条3米长的小麻绳,绳的两端系住一人,人戴着草竹笠,笠上插着香火,大麻绳缆头端系着一位壮汉,壮汉头戴大竹笠,笠上插满香火;后面有两位壮汉手扎大麻绳缆协力拉动,大麻绳缆尾端系着一人,头戴竹笠,笠上插满香火,身背着一个插满长香火的猪笼,喝得酩酊大醉左右摆动,人们吆喝着沿街巷驱邪遣灾。
雷州还有雷坛斋、撒花舞、目莲舞等民俗活动,它的独特性与广泛程度,体现了浓重的民俗性,既是民俗也是历史,民俗中包含着历史,而且是历史的活化石。它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形式中传承着无形的文化,不能与封建迷信活动相提并论,是不可忽视的珍贵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的和谐因素与保护价值
雷州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雷州地方特色的民俗,它包涵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两大部分。无形文化由有形的载体为依托,是物质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内藴无形文化作支配,为精神。无形与有形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文化遗产。雷州民俗中传承产生的无形文化就是雷州文化之魂,无形文化是人们通过参与感受或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民艺与民俗;是前人从生活中产生与使用,并经过历史的汰劣存真的民俗精华,是一种珍贵的共享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是通过民俗活动,产生共同的社会意识而为人们所接受,自觉与不自觉地参与社会约定俗成的民俗形式活动,达到一定的社会作用。社会控制与自我制约,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教化,民俗则是一种潜移默化,使人的日常行为逐步符合社会道德的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封建制度政体曾利用民俗为其调和社会,示以政治清明。“因作庙于斯,塑雷祖神像,又塑侍从十二躯、应十二方位,各饰神冠,执剑、刀、斧、钺之类;至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雷车、雷鼓、电火等物,各以板图藏于庙内,令郡民每岁当里役者,依样修造,上元日齐候文武各官送入庙致祭,名曰:‘开雷’。”[7]记述雷州府文武官员正月十五日在雷祖祠与黎民百牲敬祭雷祖,设酒席同饮盛况。显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文明局面,是构成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立春先一日,所属有司至东门外迎春公署祭芒神,毕,小民各装杂剧前导迎春以入,老樨咸集通街看土牛,或洒以菽稻曰‘消疹’。至交春时,置春牛于署前,礼毕鞭之曰‘打春’。”[8]这一系列官府主持的民俗活动,体现民俗文化对社会和谐的凝聚力。
白沙镇黎郭村的山里宫敬祀天曹圣娘,神乃明代宪宗年间雷州府海康县四都徒闵村民女冯婷。同时代的明宪宗海康知县莫卿撰写《冯婷序言》碑颂:“冯婷天资聪颖,识医理,关照庶民,为凡解厄。赴往深山采药,疾心献身功德,为民解患,药到疾除之灵验也。”冯婷是平凡民女而尊为神,与宋代福建蒲田湄洲岛的林默娘妈祖一样,是有大功德于庶民。雷州城乡建有天后宫奉祀妈祖,宫门楹联曰:“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蒲田。”清顺治年进士郡人洪泮洙《天师庙记》载:“故北府曷为乎存也,曰伊土民爱戴之。故神有福于国则祀之,有庇于民则祀之。”[9]又嘉庆六年雷琼道蔡共武《重修江公庙记》曰:“祀典以忠于王事者为最重,御灾捍患者次之,有功德于民者又次之,然据其一己足享祀不忒,未有兼众美着,灵异皇皇谲谲如江公者。”《郡主辛天宫田园碑》记:“闻之祀典有功德于人则祀之。”雷城西郊白沙村的医灵堂东厢房供奉宋代为雷州人民兴修水利,德泽于民的何、戴二公。雷州城乡村庄供奉灵冈白马,清代雷州知府张赓云《灵冈白马庙记》考证:“白马神,姓董讳晋,东晋时人……师许旌阳学道斩蛟立功……以救灾除害为务,雷郡三面环海,海滨多怪,昔时或为蛟螭所窟穴,神于此必有大功于民。”康王庙供奉的是南宋抗金保国的英雄康保裔。关帝庙奉祀的是三国时蜀国的五虎将之一关羽,他很讲义气,被仕民奉为仁义圣帝。大凡神者乃古代有功德于民之英贤,民感其恩立祠庙奉祀,非臆造之物矣。是封建社会政体,除了用正统的孔孟之道进行政治教育外,另用神生前的美德,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宣扬“真、善、美”,进行社会教化,维护社会道德体系,酿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达到以德治家,以德治世的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民俗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教,是一种效应的民心警钟,唤起心灵的觉悟。形成一种社会制约与自我行为的约束,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准外化,即是正统教育之外的社会民俗教育。民俗节庆仪式的活动在封建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下是允许的,而且政府官员都热心参与各种节庆,目的是利用节庆的民俗唤起民心向背,达成一种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昌启民族精神文明。
自古以来雷民传承的民俗,藴含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这种民俗文化的特殊内涵,成为雷州人民团结互助的凝聚力,创新拓展的推动力,繁荣昌盛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加以保护,以达到世代相传承继,从而弘扬民族民俗精华,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市各市县区每年正月元宵节都举办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称之“文化节”。2005年9月份,湛江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首届湛江市红土文化艺术节,大规模地展示民俗文化艺术:人龙舞、高跷龙舞、醒狮舞、雷傩舞、蜈蚣舞、飘色、舞鹰雄等40多个项目,成为检阅保护、弘扬民俗文化遗产的空前盛会,为今后民俗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保护的平台。
雷州有五千年的发展史,智慧而勤劳的雷州人铸就了丰富的雷文化与浓重的民俗风尚,是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份厚重的文化资源。雷州人雷厉风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海纳百川、励志图强的博大胸怀,开拓着雷州历史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湛江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