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央视“春晚”骂声一片的反思


  昨日《南方日报》06版发表该报资深记者丁冠景的评述文章“春节荧屏大餐不够可口”。文章中问题发现敏鋭,观点切中要害,疑问发人深省,是节后诸报里难得的一篇好文。

  近几年,观众对央视“春晚”的评价,一年不如一年,骂声越来越响。央视自己做的同步电话调查满意度就比去年下降了56%,更别说网上的骂声,几乎是100%!“春晚”没播前已没人看好,连袁大导演自己也笑说“等着捱骂”。

  今年央视“春晚”失败的标志之一,是多位歌手连唱的《歌组合》一举打败了赵本山的小品《送水工》,成为网上调查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不是《歌组合》有多么出色,而是赵本山本人的表演,以及经过千挑万审的小品剧本开始走下神台。正像“春”文里所说,“《送水工》的情节哪里经得起推敲?”凡是有过留学经历的人都知道,如果是自费留学每年的花费十几万。靠妈妈开一个洗衣作坊资助,根本是不可能的;一般读到博士就可以在学校找到资助了,支撑生活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赵本山的小品,高秀敏为了让儿子相信自己找了个有钱的后老伴,硬叫一个送水工在儿子面前装爹。这些情节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一点生活基础也没有。完全是为了小品而小品,为了笑料而笑料。因而由此引出的情感也是靠不住的。

  黄宏的小品,两个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男人偶然相遇,然后就开始DNA检测。最后确认双方没有任何瓜葛。其中的一个拿出20万来支持在农村的新朋友搞緑色食品。这个小品完全脱离现实生活,闭门造车。经不住仔细推敲。小品本来是要反映一种真诚,但是由于创作者们矫情滥情,把人物毫无节制的拔高美化,使这个作品看看起来虚头把脑,经不住品味。

音乐剧《阳光健身房》更是无稽之谈。三十晚上,一伙人舍弃了各自的家庭,竟不约而同去陪伴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这种人为的感情施舍,和虚伪没有区别。编排完全是生拉硬扯。也许,把这个孤独的人请回家一起过年更符合人之常情。

至于赵本山本人的表演,观众普遍认为退步,兼有黔驴技穷之感。《卖拐2》不如《卖拐1》,《送水工》不如《卖拐2》。矫情成了近年小品创作的通病,什么事都往亲情上扯,让人反感。脱离生活,虚假编造也是小品倒灶的成因。所有这些都使观众更加怀念赵本山最初表演的《三鞭子》、《拜年》、《牛大叔“提干”》等源于真实生活的小品,因为它讽刺和鞭挞了干部脱离群众、公款吃喝、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其实,现代官场上,本来有太多的笑料,是完全可以成为小品的重要内容。逢迎拍马,蒙上压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假话、大话、套话、废话、空话、屁话,顾此失彼,不能自圆其说。有太多的搞笑素材,我们稍稍加工,就可以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来。然而,捧上三十晚饭桌前的,却没有一个反映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春节晚会谱越来越大,牛吹得越来越大,离人民、离真实却是越来越远!

观众期望值过高、剧本创作远离生活、演员表演严重失真,都是“春晚”走下坡的原因,但我以为根子还在有权负责节目审查的人身上。为什么亿万观众喜欢的陈佩斯朱时茂,宁愿搬出来“怀念”,也不给他上“春晚”?为什么政治性、娱乐性兼优的相声和小品被早早砍掉?为什么人气正旺、呼声很高的歌星就是不准他们上台?为什么老百姓喜欢什么就偏不给你上什么?一句话,这些对“春晚”节目持有生杀大权的人,是否真有能力满足广大观众的节日需要?他们对如何表现“最先进的文化”之把握究竟能否像数学公式一样准确无误?他们个人的乌纱帽及其错综复杂的恩恩怨怨真的要比亿万人民的欢乐重要?节目本来是为节日里的观众准备的,结果观众却不受用。观众不受用不仅没当作什么了不起的事,反而越来越强化那出毛病的根源的重要。这种所谓强化舆论导向,实则介入官员意志、背离群众过年口味的趋向,意味着原有意义上的央视“春晚”,一去不复返。

2004年1月29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