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魅力的磁场——初识汪道涵先生

http://www.CRNTT.com 2006-09-05 03:06:32 郭伟峰

汪道涵先生是一道永不消逝的魅力磁场。

  初识汪道涵先生,我就感受到和认识到了,何为魅力的磁场。

  我第一次见到汪道涵先生,是在1993年12月12日。当时我任职副总编辑的中国新闻社,与台北的中国时报共同在上海举办“两岸经贸合作与浦东、长江经济带开发”研讨会,时任中国时报总编辑的黄肇松、副总编辑俞雨霖一再交待,希望能够邀请汪道涵先生出席开幕式。于是,我与中国新闻社办公室主任杨首民,陪着中国新闻社社长兼总编辑诸有钧,在上海市台办主任张志群的引领下,见到了汪道涵先生,邀请他与会,并一起共进晚餐。

  因为在1991年我与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一起赴台湾采访闽狮渔事件,成了第一次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在当时堪称新闻人物,汪道涵先生自然有印象,他要我讲一讲台湾的问题。我那时实在太年轻了,只有36岁,说起话来没有什么顾忌,就冲口而出:“汪老,我看以后不要再提两岸党对党谈判了,不如改成两岸商谈。”汪老非常认真地听,鼓励我讲下去,我说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吃饭,汪老说边吃边谈吧,然后吩咐秘书拿纸来,他要亲自记录我的话。好好一个饭局,就被我搅乱了,我又说了一个多小时,汪道涵先生在饭桌上不停地记录。我第一次看到,这样德高望重的领导人,竟然不要秘书记录,自己亲自动手,当时已经感动不已。

  第二天,也就是12月13日,我们又按约到汪道涵先生的办公室继续谈。汪老让我坐在正位的沙发上,我吓了一跳,坚持不从,汪老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你去过台湾,瞭解情况,你就要做老师,就要坐在这里。今天你的社长也要坐在你的边上。”然后,他自己搬了一个硬板凳坐在我的对面,秘书削好了几枝铅笔,他仍然亲自记录。这次没有间断地,我们谈了3个多小时。期间,他还询问了诸有钧社长有关美国问题,诸社长曾经在美国任常驻记者,对情况也非常瞭解。这次中国新闻社港台部副主任周建闽也参加了会谈,提供了自己的意见。在不知不觉中,我和周建闽已与汪老结下了宝贵的缘分。

  1993年8月间,我与范丽青、周建闽到台湾采访了中国国民党十四全,对国民党有直接的观察,感受很深。我当时最担心的,是国民党很有可能在10年内丢掉政权。在采访结束之时,我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通过采访十四全,我亦发现,国民党内部暗礁遍布,激流汹涌,充满杀机,一个百年老党随时可能分裂,更糟的是,很可能会在统一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如果不幸言中,台湾会遇上大难,国民党会突然地崩塌,中国会重蒙不幸。”向汪老报告时,我啰啰嗦嗦,大致就是想证明自己的这种猜测是有根据的吧,不然为何会说这么多话?耽误汪老这么多的时间!

  对国民党前途的担心,在当时应该属于奇谈怪论,也只配我这样的自以为是的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乱说。但是就是这样的不足为凭的猜想,汪道涵先生前后花了6个多小时来听、来谈。他十分认真地记着,提出问题,同时也不断进行着归纳讲话。等到我们分手的时候,他已记录了厚厚的一叠纸。

  不仅是我,任何一位有幸与汪道涵先生见过面、倾谈过的人,都会有我一样的吃惊,一样的感动。汪道涵先生的魅力,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一个人敞开心扉,汪道涵先生的胸襟,更似一片汪洋的大海,包容着每一滴思考的结晶。千百位来自大陆、来自台湾、来自港澳、来自海外的关心、研究两岸关系的人,面对着这位慈祥的长者,莫不暖心,莫不畅言,莫不沉浸在久久的激动之中,莫不受到极大的鼓励。

  今日再回忆,不禁泪沾襟。

  作为一个参与对台决策和两岸关系工作的权威,汪道涵先生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爱听意见、温和理性的态度,温暖了所有向他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的人。汪老的台湾、港澳、海外朋友之多,关系之密切,是令人称奇的。汪老对台湾情况瞭解之深入、对台湾民意把握之全面、对两岸关系发展贡献之良多,与他广交朋友、深入调研有关,更与他对中国前途不尽的牵挂有关。汪道涵先生,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为两岸的和平统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7年底,在汪老的支持下,我与周建闽告别北京,赴香港创办《中国评论》月刊。在汪老的激励下,我们把沟通两岸思想当作自己的人生使命。

  汪道涵先生坐在椅子上、听着、思考着、记录着、微笑着。汪道涵先生,永远这样面对着我们。

  这是永不消逝的魅力磁场。

  (本文原载2005年12月27日中国评论新闻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