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同志将他在《中国保险报》工作5年来的新闻作品选编成《保险裂变》一书,约我作序,我欣然应允,原因有三:一、赵健在《经济日报》做过记者、编辑,参与过报纸的创刊和早期创业,我在《经济日报》任过社长,经历了报社的发展阶段,我们有对全国第一张经济大报的共同感情;二、赵健在《金融时报》评为高级编辑时,我是全国新闻高级专业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对他的业务情况比较瞭解;三、赵健是中国记协第六届理事,我到记协任职后,与包括《中国保险报》在内的理事单位时有联系。赵健以一位专业报人的眼光,观察和评析保险行业的动态和走向,我认为这无论对行业发展的研究,还是对新闻业务的探讨,都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运用新闻为实际工作服务,更是值得宣导的。
不同国家对新闻的性质有不同的表述。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元新闻工作者,应该从观念到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我的印象中,赵健很重视这种职业修养。记得1997年我到深圳出差,赵健特意请我到他当时挂职的《金融早报》为全社员工讲课,点明主题,就是讲如何从经济全局出发把握舆论导向。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像保险这样的行业宣传怎样把握导向?我很赞同《保险裂变》一书引述的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观点: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阅读赵健采写的100多篇保险新闻,可以说,发展这一主线贯穿始终。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保险业崛起、三大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与海外上市等重要篇章中,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主题引人注目。尤其是33篇评论热情奔放,为保险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保驾护航。我认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险新闻抓住保险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面向社会充分宣传保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也就把握了行业宣传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保险业以人为本,做大做强,这应当成为保险宣传坚持不懈的主旋律。
新闻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工作,其职业生涯充满责任与艰辛。称职的从业者除了有敏感的新闻触觉和良好的文字功底外,最重要的素质是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和敬业精神。以我的瞭解,赵健正是这样一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他是全国恢复高考后由一名知青考上重点大学的78级大学生,毕业时被《中国财贸报》挑上参与筹办《经济日报》。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涌现出大批行业报,《经济日报》输送了一批业务骨干,赵健被调到《金融时报》工作,后又被中国人民银行派往深圳《金融早报》挂职。他虽然离开《经济日报》了,但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件事,一是1985年西藏万里行,他与经济日报摄影记者邓维(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结伴,沿川藏线和中尼公路入藏采访120天,冒生命危险翻雪山,过溜索,写了大量报导,社会影响很大。二是1987年大兴安岭扑火报导,在200多名扑火前线记者中,他率先在《经济日报》发出批评火场官僚主义的《透过大兴安岭的浓烟和烈火》整版报导,获得当年全国好新闻特别奖。尽管赵健后来主要从事行业报的管理工作,但从他申报正高职称的材料里,从《保险裂变》收集的作品中,当年“脚板底下出新闻”的扎实作风犹在。我很赞赏这种深入一线,勤奋敬业的职业精神,即使在新闻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发扬这种不畏艰险,不计名利,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勇气和作风。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而伴生的行业报群体成为我国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办行业报既有依托行业的优势,也有受行业束缚的劣势,如何扬长避短,伴随行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在行业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我感到,中国保险业是高速成长中的朝阳产业,其广阔市场前景为《中国保险报》提供了富有想像的发展空间。作为专业报人,赵健和他的同事由此得到启示:面向市场,从行业报走向行业资讯服务平台。我期望报人赵健趁年富力强之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继续前行,永不停步。
(作者系历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经济日报社社长,现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