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我曾形容它是至伟至刚的两座桥梁。一座横亘在中国南北文化之间,一座则跨越了中外文化。
横亘南北,其义自明。客家人来自中原的北方故土,落籍在南方沿海的山地,千年漂泊,万里长旋,南北文化都在他们身上留下了风霜与烈日的痕迹。南人北相者主贵,正是因为其谙熟南北的时势,问道南北的文理,焉得不左右逢源,出类拔萃呢?
跨越中外,也很明白,如今,客家人在国外,有五百万之众,他们先是在本土上迁徙,而后,更漂泊过海,成了世界华人华侨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国际社会中崭露头角,连西方小说的大家,在其作品中都少不了写上客家人!并视客家人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一员。要认识中国,不可不认识客家人,这已成了世界的共识。
正因为这样,客家文学,当在中国,当在世界,有其一席显赫的地位——这并不是由我们说出来的,而是文化的必然、历史的必然,两座文化之桥,就这么升起在历史与地理的版图之上。要认识客家人,也就不可不研究客家文学——其实,世界文学的每部名著中,为何会出现客家人的形象,不正是透露出这样的资讯并发出呼唤?!
所以,客家文学,当有中国北方文学的阳刚之气,又有岭南文化的大度与豪放,同样,亦具备世界文学的宽阔视野,多姿多彩!也许,今日对客家文学的风格界定还稍嫌早了一些,可是,它显露出的大气势,却已是毋庸置疑了的,从一诞生便身手不凡,成熟之际更巍然高耸。它拒绝平庸、拒绝媚俗,拒绝一切的矫揉作态、无病呻吟!
2003年度的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也就是在这样的格调中召开的。古远清关于两岸“大河小说”的比较,气势磅礴,教人耳目一新,既一改时人海峡对岸“轻、短、薄、浅”的成见,又让人晓知海峡此岸“大河小说”沉雄壮丽、胆魄宏大的大器。因为是第一届,先声夺人,定下了一个基本的格调,当为后来的第二届、第三届……开了一个好头。
本来,作为“桥”,而且是横跨海峡的桥,就当是气宇轩昂、气度壮阔、气韵无穷的。这届研讨会自是将开篇做得骤响易彻,在文学的时空中留下自己的声音!而海峡两岸的“大河小说”之并驾齐驱,更增添了奇丽的色彩,成为一段文学佳话。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刻,隔绝两岸的客家文学家,终于有机会欢聚一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深思、有欢笑、有高歌,历史是必珍重地摄下这一幅幅动人的情景。谁说我们分离已久,谁说我们血脉已断,可一旦走在一起,却仍还是相知、相识,相见恨晚,同一种“佳话”,同一个大碗喝酒,同醉在月光之下!还是一样血肉相连!
无论漂泊多远,无论相分多久,客家人仍旧是一家人,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可不,连文学的风格、样式、方言,都一般难解难分!大河小说就是一个证明,这类小说与风花雪月是不为邻的,同顾影自怜亦无缘,它需要驾驭千百年的历史,需要深入亿万生灵的心灵,用生命来填写每一个空格,方可能让作品中奔涌着连天的巨浪。呼啸起拔地的长风——而这,则正是客家人千年迁徙的血泪经历所赋予的!
先天的“硬颈”精神,先天的傲人的骨气,先天的浩然正气……而这些,又都可以从我们所研讨的客家文学作品中读到,并不仅仅限于大河小说,在中、短篇中, 在散文中,而且在民间的山歌里!
天马行空,是一种壮美;
鞭辟入里,更是一种隽永的美;
寻觅客家文学中美的精髓,可谓无处不在;大器为美,深刻为美;粗犷为美、精致为美……俯拾皆是!在这部研究文集里,到会的学者们正是努力发掘其间的美,无论它是高雅之作,还是民间朴实之作。而美,正是这个民系追求自由、追求放达的表现!
要深切瞭解一个民系,非文学艺术不可!而一个伟大的民系,是必伴随有卓越绝伦的黄钟大吕式的作品的存在!客家文学,理所当然应有它的莎士比亚,它的雨果、巴尔扎克,它的陀斯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毕竟,这是一个拥有近亿之众的族群!
而标志一个族群最高的水准艺术水准,无疑是类似大河文学这样的鸿篇巨著!既然客家人已拥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郭沫若的《女神》,也当会有更具规模的史诗性的大作!
所以,这次研讨会,既是对已有的客家文学重要成果的一次总结,更是对未来大丰收的展望,两岸携手,客家文学自会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文学也是桥!
这次研讨会,更是一座金桥!
跨越时空,跨越一切人为的障碍,没有什么不可企及!
期盼新的聚会!
期盼新的力作!
期盼一个民系新的生命之喷薄!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