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当拟像遭遇青年“乡民”——谈台湾网络文化与大陆想像
http://www.CRNTT.com   2018-12-09 00:10:57


随着两岸网络愈发宽阔,中国大陆互联网巨头逐渐进入台湾市场。
  中评社╱题:当拟像遭遇青年“乡民”——谈台湾网络文化与大陆想像 作者:冯宁默(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生

  作者指出,台湾地区的互联网使用和普及起步较早、成长迅速,在与中国大陆趋于融合的脉络中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特征。在互联网世界中,台湾青年对于大陆存在想像,但这种想像是否与大陆实际情况相符,关于中国大陆的言论是否公正客观,造成台湾青年对大陆的不良想像的原因和背景又是什么?会为两岸交流和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虚拟的大陆形象是否会反客为主?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研究缘起

  台湾地区约有2,300万人口,根据财团法人台湾网络资讯中心2017年7月公布“2017台湾宽频网络使用调查”报告(TWNIC),推估全台12岁以上上网人数达1,760万人;上网人数经推估已达1,879万,整体上网率达80%。⑴在台湾岛内,对于互联网的翻译为“网际网络”,亦简称“网络”,而针对上网者,比大陆称作“网民”相比,台湾有时会使用“乡民”这一亲切称呼。

  随着两岸网络愈发宽阔,中国大陆互联网巨头逐渐进入台湾市场,微博(Weibo)成为台湾明星甚至平民百姓与他人公开互动的场域;微信(Wechat)成为两岸商务、亲友沟通,获取丰富的公众号资讯的渠道;淘宝台湾(Taobao)将虚拟世界中的订单化为真实的购物体验;爱奇艺、哔哩哔哩(bilibili)为两岸影音爱好者提供服务;豆瓣、知乎成为一些台湾青年彰显个人兴趣经验的集散地;抖音、秒拍分享两岸不同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大陆网站拥有一定数量并持续成长的台湾用户,无论出于商务目的还是好奇的心态,台湾“乡民”对大陆网站具有好奇心并愿意尝试体验。

  虽然两岸交流日益深化,就现阶段整体而言,台湾地区网民仍旧与大陆有所不同。岛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通讯App和论坛看板呈现出台湾网络文化的个性。台湾流行的搜索引擎为Google与Yahoo奇摩;通讯App多使用脸书(Facebook,含Imessage)与韩国通讯软件Line,流量最大的论坛为本土PTT看板,常使用的地图为Google Map,Instagram是多数照片分享的平台,是台湾网民的普遍使用习惯。

  二、“数位原住民”与大陆想像

  在世界各地,青年群体都是互联网使用的主力,青年的日常生活已经和互联网无法分割,与老一辈不同的是,青年群体的成长历程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推广普及的时代高度重合。台湾在20世纪后期经济起飞,互联网推广较早,台湾青年成长经历融合了互联网在台的发展过程。这一代青年网民被称为“数位原住民”,即为无需成年后再学习使用,而是自幼接触互联网的网民。

  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台湾青年亦无法置身事外,在网络逐渐走向深入化、青年化、在地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下,台湾的网络文化呈现出正负两方面特征,在网络的正面文化上,资讯更加容易获取、沟通不再担心距离,更加方便学习交流;在负面文化上,也呈现出网络的负能量,社会矛盾放大化、谣言传播、世代与族群冲突得以直接呈现,与中国大陆青年一样,台湾亦不乏青少年遭受霸凌或沉迷网络身心受害的悲剧。

  在法国社会学家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年)看来,现代性造成了“拟像”(simulation)的诞生,指并不存在、通过虚拟现实而来的产物比真实存在的物品还要更加真实,甚至代替真实、引导真实⑵。在网络的世界中,总不难发现过激化、极端化和侮辱性言论,由于个体的经验有限,主观好恶与刻板印象时而先入为主地占领属于理性与逻辑分析,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与理解事物,为互联网世界的“拟像”提供了土壤。

  “当代的意义和表象不再存在,拟像淹没了真实”⑶。哲学家解读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病灶的方法,亦可用来聚焦于具体而微的网络个案。即便是对于台湾保有十分好感与关切的大陆网民也不难发现,台湾网络长期充斥对于大陆的偏见与误解,集中体现在了台湾社会最常接触到的陆客、陆配、陆生三者之上。

  陆客在脸书、Ptt看板中常常成为低素质、吝啬、损毁公物的人,在Yahoo奇摩上检索陆客新闻,除了陆客人数、来台政策等中立性资讯之外,陆客的低素质、不文明行为成为媒体的常见报道。若是提及陆配团体,则常见“假结婚、真打工”,将荣民的陆配妻子称为“黑寡妇”,必定是为利赴台,或者是一概将陆配冠之“匪谍”和“统战工作者”。至于更加晚近赴台的陆生,除了“匪谍”之外,更有“陆生人人月领两万奖学金”的谣言。

  实际上,不仅是对于与台湾有实际接触的大陆人的误解,许多偏见来自于非人、非同时与非同地。在网络空间,也会看到提到“Made in China”就是质量差,提到中国大陆科技进步即认为是抄袭,提到同样置身互联网世界的中国大陆网民,则认为都是些五毛党或者是有组织为中国大陆讲话的机器人。

  三、虚拟想像:“非真实”大陆形象的诞生

  网络世界中“非真实”的大陆与大陆人面貌是如何诞生的呢,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源进行分析:

  1、教育制度:台湾在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曾严厉禁止左翼书籍阅览、传播,意识形态与文化方主动疏离中国大陆,种下了两岸从政治到文化对立的种子。解严之后,台湾部分人士推动本土化运动,刻意解构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发展脉络,历史科等教科书等“去中国化”,形塑中国史和台湾史并行,甚至将中国史整个放入东亚史叙事中,用“多元化”降低中国史的篇幅,造成台湾目前认同混乱。

  2、媒体报道:台湾媒体对于中国大陆的报道呈现出负面多于正面的现况,对于少数在台陆人的不文明、违法行为,特别强调其“陆客”身份,一味追求点阅量,时常使用耸动标题迎合读者。如此难以客观地描绘中国大陆近年来发展变迁和个体经验,使得读者无法瞭解大陆的真实面貌。

  3、政治纷争:台湾解严后,部分人士推动本土化运动,刻意主动疏离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脉络。对于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事实使用现代性等理论,赋予其很高的进步属性和价值肯定。对于国民党威权统治时代使用自由主义、认同政治、民族自决等概念,视其为“外来政权”,将殖民的概念引入一国内部,造成了对于日殖时代惨剧的刻意遗忘和台湾民族主体性的盲目追求。民进党推动“转型正义”,贬抑国民党时代的客观处境和发展成果,将许多台湾内部面临的问题作中国大陆的“干涉”解读(即所谓的“中国因素”),影响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识。

  4、网络文化:网络时代,台湾青年从传统阅读方式走向短平快、碎片化资讯接收和阅读,在读懂中国大陆的过程中,不再追求深入发掘而逐求知识面,不再追求独立思考和推理、而依赖“懒人包”式结论,容易受到非客观言论的影响。

  由以上可知,台湾青年对于大陆的误解绝非一日形成,而是植根于两岸历史的宏大背景之中。一句简短的非理性、不友善言论甚至可以追溯至两岸长期分离、政治体制差异、教育制度与媒体报道等多方面的形塑。

  那么,如何看待台湾网络中对中国大陆的不友善言论?怎样弥合两岸青年之间的对垒情绪?依笔者看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此类言论中很大比例的负面言论都是“非真实”,这种非真实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内容的非真实:网民曲解关于中国大陆新闻与照片的含义,加上自己主观认知的投射。

  二、氛围的非真实:在具有内-外、陆-台氛围的论坛氛围,并非台湾与大陆关系客观上的真实氛围。

  三、情境的非真实:网民绝大多数为旁观者,仅能够通过图文瞭解真实发生的事,受到种种局限,在情境中呈现出非真实。

  四、立场的非真实:网民在表达自己立场的时候往往省去推理过程,将极简的结论呈现出来,因而呈现出立场的非真实。

  内容、氛围、情境与立场,层层递进,建构了中国大陆在台湾网络世界中的“拟像”。在内容中涉及中国大陆的侮辱性言论中,有许多是形塑、臆想而建构出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形成了网络世界中不真实的“拟像”,进一步强化了台湾社会对大陆的不真实认知,强化了两岸的对立氛围,由于多数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接触有限,非真实的内容和氛围继续建构了台湾青年网民的“虚拟真实”的情景,让青年产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进而造成受众思维上跳过理性、不加以考证地吸收其结论,制造或强化其本身的偏见立场。

  四、解构“非真实”,回归两岸青年互动

  台湾的政治、教育、社会状况带来了对于大陆的非理性想像,产生了对于大陆的非真实的解读方式。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关系到如何诠释、解构、进而破解大陆在台湾的非真实想像。需要最先明确的,亦是上文多次出现的是,这种想像是非真实的。

  毋需担心,因为是非真实的;但亦需要担心,因为有可能变成真实。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两岸交流不断深入,是台湾任何政党、团体或个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两岸与日俱增的经贸往来和人员流动亦不随着党派、团体和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大陆的经济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改善,幅员辽阔、广泛地域的多样性与广阔的市场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前往游览、读书、创业。真实的交流是打破氛围与情境非真实的最佳途径,两岸青年之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对大陆的切身体验,可以打破许多想像中的贫困落后、不文明等诸多负面想像。一个真正的大陆朋友,胜于媒体的连篇累牍的堆砌报导,一个对台湾抱有好奇、爱心,将台湾青年看做同胞的大陆青年,是打破这种异化想像的重要力量。

  根据台湾的统计,目前有72万台湾人在台澎金马以外工作,其中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⑷解加上台商、台干亲属、子女与短期出差、游览等,亦有估算称超过百万台人在陆,可以肯定的是台湾每年赴陆百万人次有余,台湾至上海、厦门等航线名列台湾出境航线中最繁忙的航线。陆人赴台年超百万,亦有超过350万陆配,在台陆生、探亲商务等,台湾青年赴陆经验和大陆人在台的交流是台湾青年直接认知大陆发展变化的基础。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