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工业70年发展与战略演进
http://www.CRNTT.com   2019-10-11 08:45:12


  中评社北京10月11日电/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就,建成了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主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贸易规模多年创世界第一,工业结构逐步优化,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工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我国强国之基、富国之路。

  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工业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

  一是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全球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将经济工作重点放在工业建设上,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行业不断由小到大,一些新兴的工业行业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通信工业等也从无到有,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立健全工业生产体系和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得到了极大的保障,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由原来的以农副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转变为95%以上为工业制成品,工业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服装、鞋、玩具、五金产品、家电等轻工品在全球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全球工业品市场因中国工业的发展及价廉物美产品的出口而极大丰富。

  二是增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为提升综合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与原材料供应瓶颈问题得到缓解,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能源与原材料产业增长了上百倍,部分产品产量步入世界前列。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比1949年末增长5倍,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公路里程达到485万公里,增长59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8年末达到14.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7万公里,增长72.7%;光缆线路总长度达4358万公里。2018年移动宽带用户达13.1亿户,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加强,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三是提升了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工业是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国工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技术水平,为其他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对我国产业结构和要素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交通运输业和运输装备制造业的关系为例,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3.2万公里,分别较1949年增长5.3倍、5.0倍,二者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再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地区工业布局,为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工业布局的调整成为我国培育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途径,“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均以工业为主来推动实施。所谓的产业转移带动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指制造业的转移,制造业具有劳动生产率高、带动性强、能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等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四是吸纳和传播新技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人类社会几次大的飞跃都是源于工业革命,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赋予了工业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力量。在新中国,技术进步与工业发展几乎如影相随。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前苏联156项技术,迈开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第一步。改革开放后,我们更大范围地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部分工业的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行业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我国工业发展展现的新态势、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拉动工业发展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增添了新动力。

  工业发展的战略演变与理论创新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发展的历程,每一阶段都面临着特殊问题,每一阶段的特殊问题引导的理论探索和战略方针又反过来指导中国工业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的发展战略与理论创新,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修正、再创新、再修正的循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一,关于工业立国的长期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经济活力,工业发展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工业单方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相对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国内外工业化经验和中国国情,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是工业在GDP中占比的提高,而是要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对工业化本质与内涵认识的升华。这些都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