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形成新发展格局 重在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http://www.CRNTT.com   2020-09-08 07:56:34


  中评社北京9月8日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经济形势和着眼解决我国经济中长期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国内循环欠畅通、内外循环相脱节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不足。因此,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其核心在于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要任务。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是全球第三大湾区,具备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条件和制度优势。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链集群优势明显,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另一方面,香港、澳门是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具备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的发展优势。

  然而,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现行产业体系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与服务融合性较差、价值链倾向中低端锁定、城市间产业协调性不够,外向依存度偏高,资源消耗偏大,环境污染偏重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当前还面临“逆全球化”思潮急剧演进、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特别是全球创新源美国技术封锁等全新的历史条件,这意味着其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过程将更为复杂,缺少先例。

  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精神,粤港澳大湾区需加快建设特色性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其建设方向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依托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优势,围绕产业链建设创新链,探索建设“创新中心”与“制造中心”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具备较完整的制造体系,制造业产业链集群优势突出。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建设仍然是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任务,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方向必然是围绕产业链建设创新链,实现“制造中心”与“创新中心”的融合发展。相对成熟的制造业腹地和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突出优势,即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在当地就近实现产业化,并更好适配本地消费需求特征,形成高效率的“技术—制造—市场”循环反馈机制,进而有利于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而世界其他湾区由于与制造基地相距遥远,其循环反馈过程面临相对更高的交易成本。

  其二,促进国内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探索建设更加自主可控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和产业技术共生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属于追赶型区域产业体系,而全球其他三大湾区属于引领型区域产业体系。随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必然会在若干技术领域取得主导地位,甚至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但是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在追求中国自身技术利益时亦需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中国技术发展时亦需包容其他国家的技术发展,进而建设全球产业技术共生体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背景下,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着力于打通“双循环”所要畅通的关键价值环节,要推动国内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因应需求侧的结构变化推动供给侧的结构调整。

  其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激励相容的制度环境是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演进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建立激励相容的体制机制的核心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如何在营造创新氛围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其四,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探索建设两种制度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湾区最大的差别。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优势,又面临重要挑战。与传统产业体系不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设计更为复杂的激励机制。关于创新的激励问题,政府和市场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两者优势互补是关键,而“一国两制”为这种优势互补创造了难得的“试验条件”。两种制度如何减少冲突增进协同?如何缓解矛盾促进互补?这些问题在全世界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有待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探索性实践。

  其五,促进中西文化对接,实现多元文化融合,探索建设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港澳地区高度国际化,是中西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地区。与内地其他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中西文化交汇最密集的区域。同时,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孔雀东南飞”现象使当地的移民人口占比居全国前列(例如深圳就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珠三角已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多元性最鲜明的地区之一。诸多文献研究表明,文化多元性有利于推动创新。应该指出的是,中国企业的创新管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交融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建设亦是值得政策关注的重点问题。

  其六,推动中心城市良性竞争和错位发展,探索建设“多中心”互动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四个中心城市,在“多中心”的区域产业体系中,这四个中心城市既各具明显优势,亦各具突出劣势。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心城市之间如何良性竞争、错位发展?如何推动资源要素在多中心实现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心城市与重要节点城市如何实现协同与一体化发展?这些均是公共政策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陶锋(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