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需求侧改革的关键
http://www.CRNTT.com   2020-12-23 08:07:44


  中评社北京12月23日电/中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渡到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结合,是贯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而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则是需求侧改革的关键所在。

  工人日报发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文章表示,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国的发展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尽快形成,就成为宏观政策的必然选择。这其中,注重扩大国内需求,成为实现“六稳”“六保”调控目标的“牛鼻子”。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构成国内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15年的30.6%降为2019年的28.2%。

  文章分析,消费动力越来越强劲的背后,是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众所周知,收入是决定消费的第一要素,只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事实上,正是由于中国居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才成为全社会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质量提高的底气。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与此同时,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2015年缩小了0.0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由2010年的1亿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亿多人。

  疫情期间,由于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了严重冲击,居民收入增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各级政府积极采取了促增收、扩消费的举措,居民收入和消费逐步恢复。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由负转正。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三季度的增速也由负转正。

  文章指出,在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这主要包括,一是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劳动者平均工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产业工人队伍中大量的农民工,工资水平仍处于相对低位;二是劳动者工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匹配,出现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三是收入分配差距虽有所下降,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无论是从国际通行的基尼系数来衡量,还是以城乡差距来衡量,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仍处于联合国划定的警戒线之上,而收入分配差距大对消费需求的扩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四是劳动领域存在的诸如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未能得到根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劳动者的获得感。

  因此,注重需求侧改革,就必须牢牢把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这个关键点。一方面,要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要求,这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努力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扫除影响居民收入提高的各种障碍,按照“提低、扩中、限高”的基本原则,尽快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此外,加强劳动执法监督检查,杜绝拖欠工资、人为压低工资等违反劳动法、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发生。只有如此,需求侧改革才能取得实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尽快形成。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