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论坛:在新格局中走在前列
http://www.CRNTT.com   2018-04-26 00:32:18


论坛现场(中评社 臧涵摄)
  中评社香港4月25日电(记者 臧涵)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智库的先行作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论坛”今日在香港举行。粤港澳三地及内地的专家学者、政商界人士共3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愿景。

  论坛上,来自粤港澳以及内地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围绕“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机制创新、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湾区意识培育、产业分工与协作、金融协作平台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讨,提出了许多具探索性的意见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明汇智库主席曾智明在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曾智明认为,在“一国两制”的特殊环境之下﹐贯彻落实国家这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就需要全面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及协调发展。尤其是需要粤港澳的智库和研究机构,充份发挥其理论探讨﹑凝聚共识﹑提出对策建议等先行作用。

  曾智明还表示,“大潮涌动,智库先行”。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论坛”上,粤港澳三地以及来自内地的数十个主要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近三百多人﹐济济一堂﹐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客观务实的科学态度﹐共同探讨大湾区建设所涉及的协调机制创新﹑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湾区意识培育﹑产业分工与协作﹑金融协作平台建设﹑粤港澳自由贸易港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机制建设等领域问题﹐为大湾区的建设蓝图的实现﹐各抒己见,提出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还就“如何让一群城市成为一个城市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城市群”的形成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大湾区的未来需要让广东省的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产生‘9加2大于11’的效果,这需要粤港澳三地突破体制因素限制,加快人员与资源更便捷地流动,深化分工合作。”

  王珺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可通过促进双向投资、推动贸易便利化、构建新型合作模式与搭建多元平台等方式,推动大湾区城市群加强合作,把握国家发展机遇。

  此外,王珺提到,国家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上将采取重大措施。首先国家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如放宽金融、银行、证券行业比例限制、汽车行业外资限制等。其次国家将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过去中国吸引外资主要靠优惠政策,现在要更多靠改善投资环境。

  王珺表示,将来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此外还会主动扩大进口。今年将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出口关税和其他部分产品进口关税等。另外还会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治采购协定》进程。

  王珺认为,这一系列举措,这将对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产生重大促进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有条件与能力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走在前列。

  对于,“城市群”建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都市圈是城市群演进的最终结果和共同规律。未来大湾区规划的目标,也应明确为世界级的都市圈,并以创新驱动带动城市转型。他希望未来大湾区实现两个转型,即从全球金融中心到“金融+科技”中心的转型;从单一大城市到大都市圈的转型。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