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青年记者向戚嘉林主席提问(中评社图片) |
2000年到2008年则又是一个转折。陈水扁执政八年之后,马英九于2008年执政,实现了台湾社会的第二次政党轮替。吴荣元认为,2008年的这一次政党再轮替于台湾而言是一种很深刻的体会。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1996年李登辉执政开始,一直在台湾推行了将近15年到20年的“去中国化”,造成整个台湾社会一种结构性、族群性对抗的撕裂伤害。台湾在大陆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因为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和陈水扁的“积极管理”,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被阻挡,让台湾丧失了90年代本该和大陆结合发展的机遇。2008年马英九刚就任的时候,就急着将台湾经济和大陆经济再整合。过去十几年,台湾不要大陆市场,韩国要,韩国从亚洲金融风暴沦落为国际货币基金会的负债国,经过15年的时间就超过台湾。马英九深知,不马上恢复两岸关系为台湾经济找出路,台湾会越来越沉沦。忆起当时情景,吴荣元坦陈,“当时我们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两岸关系的大转折,马英九当时5月20日就任,7月就恢复两岸协商,马上签订几个协议,隔年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就签订,这给台湾带来了经济生机,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两次政党轮替,一次是台湾社会民主化的里程碑,一次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这不仅令吴荣元印象深刻,也为戚嘉林创办《祖国文摘》杂志(《祖国文摘》杂志现在己更名为《祖国》杂志)奠定了社会基础。
2010年,戚嘉林创办了《祖国文摘》杂志。时隔近九年,再谈及其创办杂志的初衷,戚嘉林说,之所以将杂志命名为“祖国”,是因为我认为两岸融合统一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恢复台湾同胞的“祖国认同”。试问如果中国是祖国,天下哪有地方政府向祖国要求所谓“参与国际空间的权利”?如果中国是祖国,则天下那有买武器枪口对准祖国母亲的呢?如果中国是祖国母亲,天下那有向母亲要求“对等与尊严”? 在祖国的呵护下,何来所谓的台湾遭歧视及弱势者生存权利的问题?此外,当台湾人民视中国为祖国时,其衍生意涵,就是李、扁执政教化台湾要与中国“对等”“有尊严”的等等论述,均不攻自破。所以,“祖国认同”具有夺取统独道德制高点的重要意义。而也正因为此,他才要提出“台胞认同祖国化”的想法。
但是他坦陈,今天“祖国意识”在台湾消失了。1945年台湾光复后,国府在台湾仍使用“祖国”二字。但是国府败迁台湾后,政治氛围改变,国府的“中华民国”居然视“祖国”二字是政治禁忌,故“祖国”二字在台湾已经悄然消失整整60年。及后李、扁执政,吕秀莲甚至多次要扬言,要台湾人以台湾为“祖国”。
如何突破此一“祖国意识”不利情势?戚嘉林认为,首先要解构“分离认同法制化”,也就是去除“中华民国”法律”对台湾同胞认同中国所产生的心理威慑障碍。因为“中华民国”法律”的存在及其有效运作,独派可藉政治力量曲解“中华民国”法律”而泡制政治迫害;至于传承日据时期台湾先贤的“祖国认同”情怀,其意蕴涵等同对中国国族的认同,但那是认同的历史感性范畴,避开“中华民国”法律的迫害。为此,戚嘉林突破重重障碍,在台出版《祖国文摘》杂志,并在“诚品”(24小时书店)、“金石堂”等全岛连锁主流书店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