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网评:方寸之间,大爱香江
http://www.CRNTT.com   2021-05-31 00:23:52


  中评社北京5月30日电/网评:方寸之间,大爱香江

  来源:大公报 作者:赵 阳

  自邮票问世以来,其方寸之间的小小天地,始终承载着邮政通信、飞鸿传音之外的宏大主题。一枚邮票,是文化,彰显人文底蕴;一套邮票,是铭记,印刻时代光辉。而对于香港来说,自它通邮开始,邮票上凝结的,便是这座城市在不同时代的沧桑巨变中发展前行的足迹,以及在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的进程里积淀的城市精神。《邮历香江》(香港商务印书馆,二○一一年)这本书,引领我们从邮票的方寸之间领略香港发展史,以及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所彰显的中国力量。

  虽然自1841年香港开埠起,香港已有邮递服务,但当时仍需使用英国邮票。而首套香港通用邮票于1862年12月8日发行,共有7种不同的面值。邮票设计主要沿用英国首套邮票黑便士的边框设计,以当时英国君主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为图案。而邮票的上方和右方,则分别写上英文“HONG KONG”及中文“香港”,下方和左方则分别是英文和中文的面值。至1903年,香港的邮政部门共发行16套共60种面值的通用邮票,但构图完全一样,只是颜色的不同。

  变化起始于1946年。《邮历香江》中这样介绍:当香港结束了为期三年的日占时期,香港在邮票设计中加入了特殊元素。在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之下,一个名为锺惠霖的香港人设计的纪念邮票中,将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民族图案首次应用在邮票上,“凤鸟复兴”寄讬了那一代香港人的民族大义。

  而《邮历香江》不仅仅介绍了这个史诗,更巧妙穿插了历史小故事,比如锺惠霖是在被日军抓到集中营后,萌生了设计灵感,完成了邮票设计。读至此,我不禁思索: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不论在怎样残酷的环境之中,都是不会磨灭的,大到揭竿而起、炮火连天,小到邮票设计的方寸之间,都会留下印记。

  如果说香港的邮票图案一路走来,较为完整地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之路的进程中,民心所向、民意所向、民族意识和家国意识的蓬勃高涨,一点也不为过。《邮历香江》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这一主题,并展现了珍贵又精美的史料:

  1967年,香港邮政署首度发行有中华特色的特别邮票,以生肖为主题,其后也发行不少显出本土特色的特别邮票。到了1980年代,踏入香港回归前的过渡期,特别邮票的发行量明显增加。由1985年5月至1996年底,邮政署共发行44套特别邮票。1997年1月26日,香港邮政署发行没有英国君主头像的通用邮票,使用维多利亚港沿岸为图案,以取代当时通用的具港英色彩的邮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后,邮政署宣布旧有的“英女王头”邮票停用。一个旧时代轰然落幕,一个新时代必然开启。

  此外,《邮历香江》对于民间文化在邮票设计中的体现予以了较为周详的说明。比如“香港节”。1969年,香港节首次举办,政府大力推销香港制造的工业产品。为此发行的邮票及首日封,用当时香港的“沙滩波”标徽外,还有市花洋紫荆;而在此后的几届香港节中,图案里更是手绘了舞龙等,并用节徽砌成“香港节”中文字,凸显本地华人社会的色彩。我十分感慨:这应该就是民心的力量在一个小小窗口的展现,却注定要世代相传。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