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回望跑马地的前世今生 寻找被遗忘的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24-12-05 12:03:50


立体地形模型背后附有跑马地地下蓄洪池的模型。
 
  有见及此,渠务署于2012年开展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建造工程,工程包括于跑马地游乐场地底兴建一个容量6万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长约650米的箱形暗渠,以及一个抽水量达每秒1.5立方米的雨水泵房。地下蓄洪池可于特大暴雨期间暂存从游乐场和上游集水区所收集的部分雨水,减低流经下游雨水排放系统的高峰流量。暴雨过后,暂存在蓄洪池的雨水便会透过自然回流及水泵经下游雨水排放系统顺势而下排出大海,从而减低湾仔及跑马地低洼地区的水浸风险。锺妙芬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会面对极端天气的挑战。在这一百多年的跑马地历史中,我们不断在解决排水的问题,也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文化遗产专题展览“跑马地:文化景观”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2月23日

  时间:上午11时至晚上7时

  地点:大馆01座复式展室

  聚焦跑马地独特文化与日常体验

  黄泥涌的广阔平原,自古就是一片适宜人类聚居的自然环境。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此处已有本土村落存在。随着时代变迁,都市扩张与发展改变了山谷的土地用途。到了1910年代,政府预计到无法跻身市中心的中产阶级及富裕华人家庭需另觅安居之所,遂为山谷后方的地区规划出开发方案。政府首先铺设道路,改善进出山谷的交通,到了1920至1930年代,建筑用地陆续开放,供发展全新住宅之用。上世纪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让跑马地蜕变成今日的住宅区。

  每个区都自有其独特文化,跑马地也不例外,在展览中可见赛马文化,运动及康乐,仪式、记忆与社群,以及生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题定义了人们在跑马地的日常体验,同时凸显了人与环境互动所衍生的意义。而当观众侧耳倾听,亦可从贯穿整个空间的声音装置中听到社区中的不同声音,仿佛沉浸在跑马地的自然、城市及人文环境中,而这些声音也被记录在展示跑马地今日面貌的影片之中。

  多媒体互动装置藏巧思

  置于复式展室中央的大型立体地形模型颇为引人瞩目,此互动装置以立体投影的形式,邀请观众辨识和瞭解更多有关于跑马地的重要元素。观众可在屏幕上选择不同类型的跑马地景观,装置便会将相关的景观投放在立体模型上,使得跑马地的社区构成一目了然。

  这个具互动性的设计不但展示了跑马地多元化的社区特质,更鼓励观众深入思考城市遗产与建筑及自然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社会经济发展等相关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地形模型背后附有跑马地地下蓄洪池的模型,呈现其防洪工程的巧思。

  【话你知】梳理本地赛马文化发展脉络

  英军迁离黄泥涌后,政府在此地依地形建设了一条鹅蛋形的赛马跑道,1846年12月在跑马地举行的首次赛马活动,为香港历史上首次正式赛马活动。“今年是香港赛马会成立140周年,但原来在马会成立之前,英国人已在这里跑了近40年马。”锺妙芬说。

  早年的年度赛马赛事通常在农历新年前后举行,露天空间和节日气氛使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热情参与赛事。1884年,香港赛马会正式成立,负责组织和管理赛事,制定规则和维持赛事标准,以确保公平竞争,这对维护赛马运动的诚信和威望至关重要。1926年,香港赛马会改变规则,开始接纳华人会员,成为当时在中国唯一接纳华人会员的欧洲人赛马会。这一重大变化标志着本地赛马史进入了全新时代,华人马主和骑师也愈来愈受关注。

  从1970年起,赛马运动从业余转向职业赛事,成为一个由顶级马匹、骑师和练马师参与其中的高度规范化和商业化的行业,跑马地马场亦于1992年起数次改建并完善设施,为日后香港举办国际赛事奠定了基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