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族叙事促进两岸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培育
家族叙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理解活动。个体要进行家族叙事,首先必须确证自己的家族身份。家族叙事中对自身族群身份的确证过程,亦是个体对家族文化理解、接受、思辨的过程。家族叙事中常常融入对祖国的赞美与敬仰,通过讲述家族发展与国家的历史联系,青少年可以感受到家族与祖国的紧密联系,激发对祖国的归属感。
四、家族叙事涵养两岸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因此,在增进台湾同胞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可以家族为单位,老少携手,积极推动两岸的情感沟通与和谐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交流与精神归属。
(一)融理于情,重建两岸家族叙事教育的情感内核
是什么维系着一个家族的根基?是什么连接着一个家族的血脉?是家族情感的深切投入。因为融入了情感,血脉才能得以延续,家族根基才能得以稳固,还能使家族成员在困难中团结一心,在挑战中共同成长。家族叙事承载着家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是连接家族成员之间的纽带,也是传承家族传统的桥梁。
在和平的环境背景下,运用文化、语言的共同基础,求同存异,相互交流,以促进认知上的相互理解与情感上的相互融合。这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至关重要⑫。因此,要充分发挥家族叙事的家国情怀教育功能,就必须将情感吸引和理性认知相结合,做到融理于情、情理结合。
1.家族活动与传统节日:组织家族成员定期举行家族活动和共度传统节日,或者定期分享和交流家庭故事给家族中的年轻世代,包括家族的形成或迁移历史、家族成员的生活经历、成就、困难和家族的价值观与韧性。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可以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让家族成员更好地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温暖。
2.家族书籍出版与文化传承:一个家族的发展史能展现其家族传承已久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出版家族史、家谱和家训等书籍来记录幷传承家族的珍贵记忆,既能传承家族传统、拓展家族文化的传播范围,又可以加深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情感联系。也可以针对新一辈家庭成员,开展家族价值观教育课程,让他们瞭解和接受家族的文化传统,培养孝顺、忠诚和责任感等美德和人格品质。
(二)科技赋能,建构两岸家族叙事数字化平台
建构两岸家族叙事数字化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两岸家族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家族事迹、传统文化和亲情故事,促进两岸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理解⑬。青少年通过数字化平台直观地瞭解家族历史和传统,能够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文化根脉,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他们的家国认同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促进国家统一与和平发展。
1.家族树建构:提供各姓氏家族树的构建功能,包含各姓氏的发源、迁移等内容,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录入家族成员信息,建立完整的家族谱系。
2.家族活动互动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组织线上家族活动和互动,如家族联谊、文化讲座、家族史研讨等,促进两岸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同时,也让两岸家族成员随时上传和分享家族故事、照片和视频,实现家族叙事资源的数字化传承和共享。
3.数字化家族博物馆:建立数字化家族博物馆,展示家族叙事资源的多样化内容和形式。可以通过拍摄家族微电影、绘制家族画册、举办家族文化展览等方式,将家族叙事资源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激发家族成员的兴趣和参与。家族成员可以在数字化博物馆中浏览家族文物、家谱资料、传统文化展品等,深入瞭解和体验家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积淀。
(三)创意传承,两岸家族叙事资源的活化与转化
家族叙事资源的活化与转化是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传播方式和艺术形式,鼓励两岸家族成员共同努力,通过家族叙事资源的创意再现和传承,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家族成员之间情感交流和传承的桥梁,激发家族成员对家族文化的热爱、认同与传承,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1.个性化家族文化产品:家族成员可以通过定制个性化家族文化产品,如家族定制纪念品、家谱图书定制等,将家族叙事资源融入生活和工作中,增强对家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2.虚拟实境展示:利用具身技术,将家族叙事资源转化为虚拟实境展示。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实现家族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等的展示,家族成员可以身临其境地探索和体验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家族文化的传承和互动。
3.家族叙事游学体验:组织家族叙事游学体验活动,结合VR和实地游学,让家族成员在实地探访家族成长历程的同时,通过具身技术进行互动和体验,打造沉浸式家族文化传承之旅。
两岸家族叙事赋能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上重新认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以“家”为切入点,以情感吸引为核心,创新家国情怀的培育方式,为两岸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注入更多情感温度和文化活力。期望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以家族为单元,老少携手,海峡同胞实现互亲、互爱与互信,重塑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少年的“中国人认同”,不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真正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基金项目:本文是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科技类)“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闽南方言态度研究”(项目批准号:JAT2202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孔小惠,戴高云.(2020).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及其成因分析——基于叙事认同理论的视角,台海研究,4,41-52.
②Fivush,R.,Bohanek.J.G.,Duke,M.P.(2008). The self in time: Subjective perspective and intergenerational history.NY: Psychology Press,131-143.
③董琳.(2022).中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家族叙事、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学位论文,3-8.
④王树青,曹辉,苏霞.(2017).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自我不一致的中介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 15(03), 343-350.
⑤Merrill,N.,Booker,J.A.,&Fivush,Rn.(2019).Functions of parental intergenerational narratives told by young people.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11(4),752–773.
⑥Bapi,M.(2018).A study on the role of family influenced self identity crisis among female secondary stud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ocial Sciences,8(7).191–211.
⑦台湾地区行政主管单位.(2020).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结果.
⑧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台湾地区).(2021).2021年第一次社会意向调查.
⑨台湾地区文化主管单位.(2021).面临传承危机语言调查.
⑩台湾地区文化主管单位.(2019).语言发展法.
⑪王卓亮,陈顺森,黄亮.(2024).闽南方言与两岸文化交流调研分析,中国评论,316,107-111.
⑫王强.(2020).“春晚”的台湾叙事与两岸“叙事共同体”的建构,新闻与传播评论,1,85-94.
⑬谢清果,王昀.(2014).两岸网络公共领域中的身份认同及其交往逻辑的功能考量,台湾研究,5,19-28.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0月号,总第322期,P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