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国,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斐然: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农家书屋、社区书房、文化驿站等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数字图书馆、“云端博物馆”等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之美……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和博物馆超1万家,乡镇影院银幕超1.2万块,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超3.35万个,近20万家农家书屋提供数字阅读服务,广大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日益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等建设深入推进,到数字文化与影视、旅行等社会场景融合互嵌;从云展览、云旅游等线上文化消费不断丰富,到网络文学、视频、直播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文化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丰富、服务质量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亦十分重要。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文化产业结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要构建多元文化产品供给主体之间资源统合、创意融合、价值整合的生产体系,创新文化产品内容管理模式,积极有效发挥文化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近年来,诸如还原宋风雅韵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打造文旅综合体的河北廊坊“戏剧幻城”等优质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更加多元创新的呈现场景相继涌现。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数字化采集系统的运行等,科技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日益显着,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未来有着极大空间。新征程上,更需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运用转化,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