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无处不旅游”的潜力是十分强大,现在缺乏的是政策的积极引导。政府的角色就是规划和布局,这是所有政府的责任。尤其在香港,面对周边地区的竞争,“无处不旅游”是一个真真实实的策略。而执行这个策略需要有体制、有机制、有目标、有指标。现在香港缺乏的就是整存的规划以及布局。很多时候把自身的优势慢慢磨灭,霓虹招牌就是一个例子,霓虹招牌被屋宇署逐一拆卸。小贩和大牌档也是一个例子,自1972年起,政府已停发新小贩牌照。由市建局负责的旧区重建,目标是将旧楼改建为豪宅和商场,又是另外一个例子。
目前香港政府需要有具体细致的分工: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管理的十八区,区区有文旅。这些区区有文旅是透过怎样的机制去推动呢?而另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就是康文署,康文署管理大量文创空间,包括公共图书馆、公园、博物馆、大会堂、文娱中心、剧院等。无处不旅游的定位是鼓励多元发展、分散发展。
进行策略性研究分析
分散发展需要地区配合,怎样建立地区特色?这需要管治团队的分工,若果每个部门均有无处不旅游的规划,并有长中短的发展策略,便能为香港带来更多积极的作用。很多时候,意识是很重要。无处不旅游并不是空谈和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行方案。要调整目前的不足,方法就是调研。首先搜集基本资料和素材,进行分析,分析之后订立目标与布局。例如十八区应有各自的文旅策略。发展局应该重新调整相关的文旅基建指标,并应透过地政总署,鼓励地产发展商兴建更多文创类和文旅类的空间,有空间才能吸引更多投资。
“无处不旅游”最终目的就是刺激投资和社区参与。刺激投资不只是做地产项目,而是地产项目要创造内容。若果土地空间成本过高,很难吸引投资。所以要透过土地分配,某些土地适宜进行地产投资,某些土地适合文旅投资,分门别类。并透过公营机构和政府相关的部门和团体,带动无处不旅游的体验。有关部门可以在旅馆发牌、食肆发牌以及娱乐场所发牌上拆墙松绑,带动更大的文旅投资,才是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最有力贡献。
目前香港的文旅空间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康文署和文体旅局等部门手上,这些管理模式需要升级转型,而制定策略前就需要进行策略性的研究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