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叶少兰: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http://www.CRNTT.com   2024-01-27 16:28:49


 

  北京、上海、天津,叶少兰演到哪,火到哪。剧院场场爆满,戏迷冒着寒风,披着棉被,通宵达旦排队买票,买不到票的人站在剧院窗户边竖着耳朵“听戏”,连窗边的位置也没抢上的人,就在剧院旁“侃戏”。他的戏不只观众爱看,还得到业界乃至海外市场的高度认可。1984年,他获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当鲜花、掌声扑面而来,叶少兰始终保持清醒:“一开始,大家喜爱我,是出于对我父亲的怀念,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但叶派的经典剧目绝不是一学就会、一看便知、一演就成的,我还差得远呢!”就拿演了几十年的《群英会》为例,每次演出前,他都要看一遍父亲的影音资料、自己的录像,默排一遍、实排一遍、统排一遍、响排一遍,才能上台。“一个搭腿动作,就有大学问。不能实实在在两腿一叠,而要虚搭,脚面既不是绷着,也不是勾着,而是似勾非勾,体现人物外松内紧的心理状态。为了把握这个分寸,我琢磨了好多年,才找到点感觉。”

  演戏不仅要勤思考,还得好学习。尤其是小生,扮演的角色多为少年文人才子,得由内而外散发儒雅气和生命力。所以,叶少兰常怀探索欲、好奇心,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哨卡,从社会现实到历史文化,行东西南北万里路、读古今中外万卷书。“我就像一块干透了的海绵,不停地吸收水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导演理论是怎么回事,偏远山村的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不断接受新事物、瞭解新知识,才能跳出京剧的圈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悟戏、悟人、悟道。”

  现实的阳光照耀,传统的雨露浇灌,叶少兰艺术的根须持续向下深扎,思想的枝叶不断向上生长。他将叶派小生艺术吃透掌握,并融入自己的理解,闯出一条新戏路——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还是叶派规范,依旧追求阳刚之美、英武之气,但唱腔、念白、表演更向现代观众靠近,更强调感情色彩,更注重诠释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