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1月24日电/据大公报报导,建造业为内地的支柱产业,但存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偏低、过度依赖工人作业、管理粗糙的问题。随着建造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双碳目标的提出,行业转型刻不容缓,“智慧工地”的发展遂提上日程。
“智慧工地”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2012年上海市宝山区构建的“四位一体”工地监管体系,政府可以对各类建设工程的动态、安全、人员等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的监管。其有助实现工程施工可视化智能管理,以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逐步实现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
在数字技术发展下,内地智慧工地在10余年间得到广泛应用,成效显着。以北京市为例,截至今年10月底,智慧工地数量已有1585个,占北京市在施工程近半数,可见建筑业转型升级加速进行中。
产品市场规模近200亿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工地不仅提升建造效率,更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市场。截至2014年,内地智慧工地市场规模仅有不足50亿元(人民币,下同),而随着建筑企业对相关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到2022年市场已扩大至178.2亿元(约193亿港元),其中计价软件达到71.8亿元,管理软件规模62.8亿元。
总体而言,作为数字化场景应用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现时内地智慧工地的关键技术仍在开发中,管理系统集成化程度偏低,但随着数字技术加速发展并与建筑业融合,智慧工地发展将推进技术升级、作业升级及管理升级,有助改善智能建造、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方面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