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系统地介绍汉字
孟德宏
随着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上升,对汉字感兴趣的海外中文学习者也逐渐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科学、系统、富有感染力地将汉字介绍给海外中文学习者,是国际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记录了中国的历史、社会变迁、民俗等,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同时,汉字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认知和价值取向,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汉字字形本身传递出来的意思、汉语词汇引申发展的线索以及基本规律等都是学习者特别感兴趣的。
众所周知,汉字的本质属性是表意性,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重要特点。
在笔者看来,开展汉字教学的前提之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汉字的本质属性。所谓的“本质”,既是从汉字作为自源性文字本身的性质出发的观察,也是从汉字与其他文字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比如,在有些甲骨文中,有对动物形象的摹写刻画。这种摹写刻画,有的是整体的,有的是局部的。正是这种区别性特征,使其所记录的词义可以形象直观地得以传递。
因此,文字表意性和表音性的区别,是使用表音文字的海外中文学习者在学习汉字时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这也是我们在汉字教学中值得关注的。
此外,正确区分“字”与“字符”对海外的汉字教学意义重大。有一些在海外从事中文教学的同仁,为了让学生尽快记住汉字,往往会使用“俗解汉字”的办法。比如把“饿”解释为“我”要“吃饭”(饣),把“渴”解释为“太阳”(日)很大所以“人”躲在房子里想要喝“水”(氵)。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混淆了“字”与“字符”,以致破坏了字理。就上述例子而言,“我”单独书写是一个“字”,但是在“饿”“鹅”“蛾”等字中,“我”并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个参构部件,起到示音作用。
由此,也可以说,正确区分“字”与“字符”也是汉字教学该关注的前提之一。
(作者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