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我国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8亿多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修复了一批退化湿地,改善了退化湿地生态状况。目前,我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初步建立以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我国占13个,数量位居第一。鱼儿畅游、鸥鹭翔集的怡人景致越来越多。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在海风中摇曳,鸟鸣声清脆悦耳。当地大力开展“退养还湿”,实施改造水闸、设置植物隔离带、恢复植被多样性等工程,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记录到的野生动植物及水生生物增至1311种,每年在这里停歇的水鸟超过5万只。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网交织,绿树婆娑。“海珠湿地是全国唯一一个地处超大城市中轴线上的国家湿地公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城市中央湿地修复模式与技术,以湿地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为指导,构建适宜湿地鸟类生活、繁衍的栖息地,鸟类从建园初的72种增加到187种,生物多样性显着提升。”
科学合理利用,促进绿色产业稳步发展
春意渐浓的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草木蔓发,水光潋滟,游人如织。
这片都市绿洲曾一度经历阵痛。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西溪湿地面积缩减,水体污染,河道淤塞,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自2005年开园以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成为杭州一张亮闪闪的金名片。
“保护和修复湿地,要保留湿地的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在有效保护修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琳说,西溪湿地通过截污纳管、引水入园、修复植被等方式抢救性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恢复秋雪庵、西溪草堂等45处自然人文景观。同时,开发民俗节庆活动,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原住民就业,从事农耕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共享保护利用的成果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