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混搭科技范儿
与2020年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相比,本届的展览形式和展览作品都更加新颖,大幅增加了AR、VR、人机交互、3D打印、影像互动等科技应用作品的数量,大量使用新技术、新手段,强调参与性,推动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
在位于济南市美术馆的“科技与艺术”板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名为《金声玉振》的作品,它是利用三维虚拟仿真CAVE显示平台的呈现,借助专属眼镜,将先进的科技和古老的文化结合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场景。观众戴上眼镜,便可以穿越时空回到春秋时期,听孔子在杏坛讲学,学习和感悟儒家文化。
由山东省青年艺术家团队创作的大型互动体验装置艺术作品《飞越黄河》同样“吸睛”。作品通过4米×10米的超大曲面屏1:1复刻了真机模拟驾驶舱,通过科技赋能艺术,拉近观者与黄河的距离。人们不仅能够沉浸式体验驾驶和操作模拟飞行器,还能通过卫星技术实时观看黄河流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机械臂的维纳斯在跳舞,宇航员秀着杂技,人与轮椅也能共舞……正在山东美术馆二层展出的作品《神话》可谓脑洞大开,这件通过十几个LED屏幕呈现的数字艺术作品展望了后人类时代,人类利用科技主动改造身体硬件和软件的场景,彰显出多元的样态与趋势,强烈的赛博朋克风格令人过目不忘。
“第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科技与艺术’和‘现实与虚拟’板块的作品真正体现了‘科技为艺术赋能’,这些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作品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古典的、经典的、传统的,用科技的形式表现出来,给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让艺术作品与时代更契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常务副主席张宜说。
展览赋能文化软实力
由于在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超然楼》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呈现了济南大明湖畔的代表性建筑超然楼,引发了济南市民的观展热潮,因此,不少前来参观本届展览的市民都会试图在众多展览作品中寻觅见证城市发展的蛛丝马迹。
在柯佳敏的作品《谜·城》中,便出现了两座济南的地标性建筑——四门塔和济南绿地中心。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四门塔,整体造型简洁、浑厚大方,代表着济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济南绿地中心的设计创意源自济南泉水,顶部皇冠造型似趵突泉三股泉水喷涌而出,与散落的商业建筑群形成泉、石、水相映成趣的形态格局,代表着济南欣欣向荣的现代生活。一老一新,见证了济南这座千年古城的过往今生。
作品《鹊华十二时》则是将赵孟俯描绘济南秋日景色的《鹊华秋色图》,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成动态的“鹊华十二时”,让观众的视角从二维画作进入三维立体感官世界。随着夜半、鸡鸣、日出、日中等时间的推移,巨幅画面上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元素,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老济南的魅力。
作为山东首个由政府主办的美术类国际双年展品牌,济南国际双年展不仅成为文旅胜地,更是集当代性、国际性、专业性、学术性于一体的高层次艺术展示平台。“济南国际双年展不仅培养了市民游客的艺术审美,促进了观众的思考,引领了业界未来的创作方向,更提升了济南这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说。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明波认为,济南国际双年展以全球性和当代性的模式构筑重要平台,为济南文化、经济、科技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同时也为济南打造国际艺术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展览的举办对济南这座城市发展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和巨大的,城市的艺术创造力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成长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