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数字化步伐加快
主持人:数字化背景下,世界多国相继推出教育信息化政策,全方位推进教育转型,请分享可借鉴、有启示的“他山之石”。
赵章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数字化演进趋势日益加速,各国均将数字化作为创新教育、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阶段。
美国是欧美世界推进未来教育的集中代表,致力于通过信息化重塑教育基础设施、课程与教学,并不断深化核心素养研究。美国通过信息化推动教育升级迭代,自1996年起,其联邦政府每隔四五年发布一期“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系统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最新一期“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对开展个性化学习、推进技术支持教学、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做了全面规划。深化核心素养研究并引领实践,美国教育界将关于学生素养的界定由“3R”(阅读、计算与写作)转向“4C”(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之后又在“4C”基础上推出“5C”(新增“文化理解与传承”)。深度开展数字化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相继推出“四维教育”和“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潜力与前景”等。加强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全面培养数字化时代人才。
日本致力于培养面向“社会5.0”的信息化人才。日本政府在2016年推出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社会5.0”概念,是指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融合的社会系统,是实现经济发展并解决社会问题、以人为中心的新型社会形态。2020年,日本修订《科学技术基本法》,更名为《科学技术创新基本法》,以此为据,于2021年推出新一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进一步细化“社会5.0”愿景,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系统推进STEM教育。当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旨在通过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以及面向“社会5.0”时代的生存力。在改革中,重新定义了信息素养,将其与语言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一起作为学生应具备的三大基础能力。
德国“数字教育倡议”致力于提升个体数字技能。2016年,其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推出“数字型知识社会”战略,聚焦数字化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与国际化融合发展等领域,提出“数字化教育世界2030”战略目标。同年,德国联邦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发布“数字世界中的教育”战略,对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和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继续教育和进修、基础设施和装备、教育管理和校园管理系统等作出明确规划。为寻求实施数字化教育路径,德国又于2021年开启“国家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该平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项目之一,旨在为创新型教与学提供更广阔的数字访问入口及支持服务。
澳大利亚加强数字素养培育,助力实现国家愿景。澳大利亚政府于2021年推出《数字经济战略2030》,旨在达到“2030年建成领先的数字经济与社会”愿景。该战略围绕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新兴技术以及设定数字增长优先事项三大支柱,要求到2030年所有澳大利亚人都将习得数字技能。与之相应,各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比如,澳大利亚首都领地2021年推出“未来教育战略”第二阶段实施计划,确保随处都有可用的数据来定制教育产品以满足学习需求,并支持教师开展卓越教学。
韩国推进可持续教育信息化创新,打造未来智慧教育环境。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韩国与美国同步,也是自1996年开始,系统实施每五年一次的教育信息化规划。20多年来,其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建立信息化基础设施、适应知识经济开展远程教学、强化研发能力、开发应用数字教材以及建立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等阶段。当前正在实施的第6次教育信息化规划(2019—2023),旨在打造以人为本的智能教育环境。
纵览各国政策及实践,教育数字化已从教育发展战术上升至重塑教育、提升综合国力战略,与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各有侧重,在数字教育资源完善、教育设施改进、师生素养提升、教育升级换代等方面不断完善,呈方兴未艾、创新迭出的态势。系统性、战略性、全方位已成为国际教育数字化突出特征,也必将对教育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促进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
主持人:未来如何着力,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黄荣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将持续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变革教育系统。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斐然,信息化助推教育变革的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出口带宽100M以上的学校达99.95%;基本建立借助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师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在抗击疫情中实施大规模在线教学,保障了教育的连续性。
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科技与教育融合的进程依然存在挑战。一是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存在认知偏差,比如高估人工智能即时作用而低估其长期效应。二是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有待提升,特别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而农村地区仅为58.8%。三是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应用场景泛化,尚未考虑区域、校际、班级的差异和学生发展规律,技术供给与教育中的场景需求难以持续互动与演进。四是学习环境缺乏跨场域的连通性,导致学校、家庭、场馆等学习环境难以协同联动。五是存在“数字鸿沟”,特别是“使用鸿沟”,表现为优质数字资源利用率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能力不足。
科技与教育逐渐呈现深度融合新格局,面对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实施以及“双减”工作持续推进等一系列改革任务,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速场景驱动实践探索,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根据教育主体、教学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现实需求,在课程与教学、考试与测评、管理与服务等环节准确描述、表征与建构具体应用场景,切实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在“5G+智慧教育”方面,加大5G在智慧课堂、校园安防、教育管理、学生评价等场景的推广力度,提升5G对教育教学改革支撑服务能力。在“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方面,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加速应用场景涌现,积极探索在线课堂、虚拟课堂、虚拟仿真实训、新型教材、智慧校园等场景。在“区块链+智慧教育”方面,建设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治理与应用平台,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溯源、真实可信的数字档案存证与追踪等应用。
第二,强化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促进师生适应数字化发展与变革。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等,为培养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提供基础保障。完善数字素养和技能养成机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相关内容。建立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测评体系,研发智能化评测工具,基于试点开展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测评。
第三,优化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资源供给、教师专业发展、跨域共享及协同创新功能,继续扩大资源应用规模和建设开发,促进数据融通,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应用对象。提升地方教育机构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效率,系统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比如北京市探索打造智慧教育新底座、构建数字教育新场景;上海市积极推进“数据治理、基座联结、生态培育”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等。
第四,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名片。地方政府和学校等应从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和平台等方面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和新一代学习环境建设,各利益相关方应在智慧教育战略驱动下加强合作。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国际组织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起的“国家智慧教育战略联合研究计划”和“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倡议”等,致力于整合国家、区域和学校力量,共同推动智慧教育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