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建立完整“科创生态圈”的障碍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21-11-23 10:42:09


 
  此外,为了协助企业吸引研发人才,政府透过研究员计划和博士专才库为合资格企业提供资助以聘请研究人员从事研发工作。现时,每名博士后专才的最高每月津贴额为32000元。截至2020年2月底,研究员计划批准近4800宗申请,涉及资助总额约12亿8000万元;博士专才库亦已批出近920宗申请,涉及资助总额约5亿3000万元。由2020年3月起,两项计划的资助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港所有进行研发活动的科技公司。相较于扣税,这一举措的成效显然更为明显,但仍无法真正改变企业的研发投入总体情况。

  私营企业不愿意投入,与香港当前产业结构现实密不可分。不论是扣税或资助科研人才项目,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仍然是缓慢及有限的。政府可以考虑采取更直接的举措,例如引入大型科技企业在本港直接设立研发中心,一方面推动本港的科研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私人机构对创新技术的需求,带动香港的技术转移和商品化,促进本地创科产业发展。

  须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

  另一方面,香港研发投入数额不断增加,很大一部分是政府通过对大学资助的方式体现。本港各大学学术成就卓越,但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学术界欠缺诱因,以透过产品创新及产业化将研究转化为社会及经济影响力。现时大学体制中,评核关键绩效指标(KPI)的机制偏重学术人员的“研究成果”多于实际社会影响。此外,推动卓越科研成就需要更多跨学系及跨院校的合作。

  因此,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可考虑进一步优化现时评核大学表现机制偏重论文发表的问题,引导学者重新将学术重点放到研究所带来之深远影响。此外,

正如团结香港基金的一项研究所指出的,为了让香港科研机制与国际接轨,应当考虑整合科研拨款,例如由研究资助局(RGC)发放,并在现时供大学自行运用的机构拨款过程中,加重项目为本和竞争元素的比重。

  特区政府在推动创科方面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月底在出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暨香港中文大学大湾区发展成果研讨会时表示,会继续探索有利各项创新要素进一步跨境流动的措施,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建设高水平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政府的投入必不可少,但如何能扩大私营机构的投入,以及优化大学的研发评核导向,应是未来思考的重点。唯有做好这两点,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创生态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