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续加大对破坏及危害生物多样性等违法活动的监督检查力度,不断跟踪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执行进展。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由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已得到有效保护,比如中国“国宝”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已从“濒危”降为“易危”。
中国在行动,以全新治理模式调动社会广泛参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近年来,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蓬勃发展,社会公众环保意识显着提升,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巨大贡献。2017年,23家中国民间机构共同发起了“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致力于用民间的力量,探索社区治理、公益治理、共同治理等全新治理模式,计划到2030年帮助中国保护至少1%的国土面积。
不久前,亚洲象群跨越大半个中国云南,社会各界护送象群安全行进的事件引发国际媒体“刷屏”。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大象群能够不受干扰地穿过村庄,代表着中国生物保护事业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中国全社会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缩影。
中国在行动,以负责任大国态度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习近平主席在本次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出资15亿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为世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切切实实的承诺和贡献。多年来,中国积极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举办11届,成为生态文明领域汇聚智慧、创新理念、凝聚共识、教育民众的重要平台。中国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查处涉及野生动植物的违法犯罪案件。中国将生态保护作为中非主要合作领域之一,安排向有关国家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备等项目;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培训班,培训发展中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官员和技术人员。2017年,中国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共同设立“非洲保护区巡护员奖励基金”,通过奖励巡护员和提供技术支持,支持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