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3日电/从突然停电的慌乱,到相对有序的安排、通知,再到兄弟省市的努力支援,限电对东北地区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扰动曲线”正在改变。但是,通过对近日来东北地区限电事宜进行复盘可以发现,限电背后缺失的并不仅仅是电。
证券日报发表记者张歆评论文章分析,首先,煤炭库存预警机制的信号功能缺失。
早在2017年11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就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其中不仅明确了建立健全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的必要性,而且强调“在明确常态下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的同时,对迎峰度夏度冬用煤高峰时段,以及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等特殊情况下的存煤标准及适用范围进行适当调整”。也就是说,生产端(煤炭企业)和主要用户端(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等重点耗煤行业)均有义务实施动态的库存预警管理,并及时识别系统发出的预警信号。
从实践来看,煤炭库存的预警功能显然是有一定程度缺失的,并导致部分电网所称的崩溃风险,连锁反应必然是混乱局面。
其次,电力企业能源结构有待优化,新能源替代能力存在缺失。
中国电力企业的能源结构中,水电和风电出力虽然在近年来有所增加,氢能等新能源也是政策的重点发展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火电发电量占比仍居高不下,超过60%,而火电对于煤炭又有着绝对的依赖。因此,当煤炭价格单向上涨时,电力企业难以通过有效的替代方案降低发电成本或及时储备能源。
在东北地区断电混乱中,有一个原因被提及——风电出力不足,这也印证了电力企业能源结构中,新能源的品类和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三,对限电流程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存在缺失。
即使是在种种客观条件下,限电成为“不可避免”,那么在后续具体的限电流程中,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从限电范围、时间的选择,到限电通知的可获得性,再到对于被限电主体情绪的安抚,乃至对市场不实传言的及时澄清,都需要仔细斟酌、小心求证、积极作为、平稳应对。但是,在过往的几天中,部分限电举措领先于通知,让人们措手不及。
所幸,从9月29日的各方反应来看,精细化管理开始显效,有效的应对举措和回应正在赶来或已经在路上,各方对于东北地区化解本次电力缺口的信心越来越足。
文章强调,东北限电,缺失的并不仅仅是电;同样,在恢复电力供应的同时,各方拥有的也将不仅仅是煤炭库存,而是更多的应对突发情况、市场波动的经验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