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分歧难掩
更加关注并试图炒作涉华议题的包括美、日和受邀列席的澳大利亚。BBC指出,对于英国和欧洲盟友而言,来自俄罗斯的威胁相对更受关注,美、日则更希望能与盟友一起,增强所谓民主世界长期应对中国的能力。澳总理莫里森在启程前便公开呼吁G7领导人拿出具体措施,维护所谓“良性全球化”,联合抵御中国的经贸政策。“德国之声”指出,尽管拜登将中国视为对西方价值观、繁荣和影响力的最大“威胁”,希望本次峰会能建立一个联手抗中的民主联盟,但欧洲国家并不照单全收。
欧盟国家虽将中国视为“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竞争对手”,但也肯定在一些问题上中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确指出:“我们希望一起合作,特别是在气候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如果没有中国,我们将永远无法在这些领域实现解决方案。”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在会议闭幕后对媒体表示,尽管G7和中国在人权等领域存在分歧,但是G7并不想和中国为敌。路透社引用一名美国官员的表述称,在最终声明的批评措辞上,“不同国家在愿意走多远的问题上程度不同”。
在应对疫情方面,尽管G7领导人发表《卡比斯湾宣言》,强调共同应对疫情并进行重建,并就未来如何预防大规模疫情制定计划。但美欧之间就疫苗专利等问题的分歧还是难以弥合。此前美提出豁免疫苗知识产权的建议遭到欧盟和不少欧洲国家反对,它们认为当前重点应是扩大疫苗生产,促进共同分配,而且美国单方面提出这个建议让欧洲看起来像是“坏人”,事实上截至目前欧洲出口的新冠疫苗比美国多得多。美国力推的B3W计划未来将如何实施、资金如何分配等关键细节也尚不明确,未来恐怕在盟友中也会引发推诿。
综合来看,此次G7峰会虽然“雷声大”,但实际行动和成效仍存疑。G7可溯源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七个发达经济体(美、加、英、法、德、意、日)为应对石油危机和货币市场动荡,开始召开峰会进行政策协调,短期希望采取一致行动以缓解危机,长期则致力于共同监督与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发展。但发展至今,七国虽仍是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但其GDP总和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已从70年代的80%下降到当前的约40%,经济影响力远不如前。
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无力无能,使得G7的锋芒逐渐被G20取代,近些年来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不断下滑。日益走入死胡同的G7,也只能通过极力渲染西方价值观和中国威胁,才能显示其存在感,英国《金融时报》也称G7峰会是西方展示领导力的最后机会。可见,无论G7如何折腾,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那个几个西方大国说了算的世界。
韩一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