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咖啡品味海派文化很中国,想到的是上海咖啡别具一格的中西混搭和中国江南风。论中西混搭,在上海咖啡店可以喝到咖啡+茶饮、咖啡+豆奶、西式咖啡+中式糕点的各种组合;论江南风,例如星巴克开发了独特的“上海致敬”系列咖啡,其中“上海黄酒玛奇朵”是意式浓缩咖啡与黄酒和话梅牛奶的交融。各路咖啡烘焙师在拼配咖啡舶来品和中国味道、江南味道上显身手出绝招,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大上海做不到。有一次我与几个博士毕业的学生在江湾的大学路上喝咖啡讨论上海城市空间的发生和发展,说到最初是1291年设县后中国人建造了南市老城厢,然后是1843年开埠后外国人建造了租界和外滩,到1927年后国人试图在江湾五角场规划建设中西合璧的上海新市区;而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的崛起,以及最近“一江一河”两侧岸线“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的故事,则是改革开放以来海派文化的新发展。从上海咖啡品味海派文化很中国,可以带出许多这样那样的中国故事。
喝咖啡,没有同质化的味道;做咖啡,做出首发经济特色
从上海咖啡品味海派文化很上海,可以从咖啡文化看到上海这个城市的创新精神。 在上海喝咖啡,没有同质化的味道;在上海做咖啡,做出了首发经济的特色,这就是上海咖啡的创新精神。例如最近精品咖啡品牌Seesaw推出了一款植物基咖啡新品,突破咖啡只用动物奶的传统,尝试用植物基做咖啡。上海咖啡文化周开幕日,Seesaw品牌就成功地与有关公司达成了经销合作。这只是许许多多上海咖啡新意故事中的一朵小浪花,却让我想到上海大都市浓烈厚重的创新底蕴。有人说,咖啡馆是城市人在工作空间、居住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我想到的却是咖啡空间对于城市的创新意义。研究创新城市,最近几年流行有美国城市经济学家Florida提出的3T理论,说创新城市要有三个T的要素,即技术(Tech)、人才(Talent)、包容环境(Tolerance)。三者的关系是,创新城市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来自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来自包容环境,而城市的包容环境需要有星罗密布的咖啡馆和书店空间。因此,每当我在咖啡馆与人聊天谈事喝咖啡,我就会想到上海街头路边的大量咖啡馆每天在集聚各种不同的人才,各种人才在碰撞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火花,而这些思想火花难道不是上海建设全球创新创意中心城市的社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