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评社北京2月22日电/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
新开局展现新气象,新征程呼唤新作为。2月19日开始,新华社开设“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典型案例”专栏,以生动的故事、独特的观察,展示基层一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正成为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运行高效感知、高速响应的最强“牵引”。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何高效为民利企办事、高效处置城市管理事项,打造政务服务金字招牌,来看数字化转型的“上海探索”。
【实践故事】春节期间,上海市城运大厅内的大屏幕前,工作人员24小时守“沪”站岗,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巡屏和调度,“一网统管”大数据正在为上海“守岁”。
数以万计的城市运行数据被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类是菜篮子、米袋子、水电煤气等基本民生保障类的“获得感”数据;第二类是陆海空出入口的实时变化情况、市内交通畅通与否、景区密集程度等“幸福感”数据;第三类是包括各类突发性事件、热线情况的“安全感”数据。通过科技化手段,追踪一个个跳动的数据,工作人员与智慧信息系统共同为城市值守、为市民站岗。
作为一个庞大的城市生命体,上海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上海城市运行管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作为城市治理的“两个扇面”之一,“一网通办”以“高效办理一件事”为目标,从上线系统到完善升级已两年多时间,成为上海率先打出的政务服务品牌,用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