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为何有些惠民政策成添堵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9-12-07 08:41:09


  中评社北京12月7日电/寒冬最是问暖时。日前,中国政府网刊发了国办督查室赴河北、山西的调查情况,对没有有效保障群众温暖过冬的部门进行了通报。记者注意到,首个被通报的案例是在推行清洁供暖中,因取暖补贴发放严重滞后,致使取暖成本居高不下、设备使用率低。群众挨冷受冻,又如何能感受到惠民政策的温度?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扎实做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推行清洁供暖这一惠民政策,初衷是让群众过一个温暖清洁的冬天,本该让群众心生温暖,有些地方却在执行时出现偏差,最终让群众挨冻添堵。

  例如,为清洁取暖进行供热管道改造,本是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实事,但西部某省会城市去年进行改造时,就曾让当地群众意见很大。究其原因,这座城市地下管廊、供热改造等建设项目几乎“四面开花”,全城最多时40多处道路封闭施工,一度跃居全国“首堵”,一些公交车临时改线致居民出行不便。

  缺乏温度的执行,不仅让民生实事成了群众“槽点”,还暴露了城市治理能力的短板。类似的情况,还有近日备受热议的“改厕成摆设”。据媒体报道,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现场检查发现,一些村镇中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不好用、不能用,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摆设”,暴露出一些地方的厕所革命中出现了“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问题。

  农村改厕,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是惠民生的务实之策。但要真正把好事办好,就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禀赋和百姓生活习惯等因素,采取适宜的改厕模式,确保政策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的全流程惠民。生搬硬套、搞“一刀切”的机械执行,不仅影响政策落实效果,还容易引起群众反感。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惠民之事,多源于忧民之心。记者发现,惠民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好事没有办好的原因,大多是在政策执行中只考虑力度,而不考虑温度的机械执行。换言之,一些部门和干部没有真正将实事当做好事来办,没有真心扛起肩上的责任,而是急于完成任务,导致好事没办好,实事没落实,暖心的事却让百姓寒了心。

  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和为民情怀不仅体现在政策制订的初衷,更应体现在透出暖人温度的政策执行全过程。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执行有温度,惠民才能有力度。片面追求力度,落实缺乏温度,机械执行就难免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有力度加温度,才能真正把好事做好,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如何保有并提升政策执行中的温度,关键还要看实事求是的准度。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让政策执行有温度,就要善于掌握政策、把握精神,能在因地制宜中将政策有针对性地执行好。会不会实事求是,敢不敢实事求是,能不能实事求是,不仅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也是部门担当作为的晴雨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何晨阳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