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中央厨房模式看“国民小吃”谋变
http://www.CRNTT.com   2020-05-25 15:18:49


  中评社北京5月25日电/据新华社报道。曾经,开沙县小吃店,就意味着“起早贪黑”的生活,这让不少新生代沙县人望而生畏。然而,记者近日走访福建省沙县小吃产业园时发现,随着近两年来中央厨房模式的推广应用,沙县小吃“高强度、薄利润”的经营模式正悄然发生变化。

  洗菜、和面、包馅、速冻……在沙县小吃产业园的新沙一品公司里,通过一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各类食材快速“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柳叶蒸饺。“一天能生产10吨饺子,只需要16个工人操作,过去手工包这么多饺子要200人。”新沙一品公司行政负责人郎志铭说。

  开一家沙县小吃店有多辛苦?曾做了5年沙县小吃的姑娘罗海音回忆,作为沙县小吃的代表产品,一个柳叶蒸饺两面要捏14个褶,最多时她一天要包14个小时近百斤面,“最后实在太困了,边包边打瞌睡。”

  1元进店,2元吃饱。20世纪90年代,沙县小吃以薄利多销起家,大部分业主每天凌晨一两点才休息,清晨五六点就起床,包饺子、炒菜、捞面、炖罐、洗碗、送餐样样自己做,忙到深夜结账时,要数近千张毛票,“经常数毛票数到睡着”。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沙县人凭借这种吃苦劲儿,把6万多家小吃门店开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创造了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国民小吃”品牌。

  “乡亲们富了,但不少人身体也累垮了,有的甚至倒在了灶台上。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再受这种苦。”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说。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年来,沙县加快推广以标准化、连锁化为重点的小吃产业改革,目前在全国已布局近3000家加盟连锁店。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按照中央厨房模式,组织小吃原辅材料的统一生产与配送,诸如蒸饺、花生酱等半成品,每天源源不断地从沙县送往全国门店。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