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岸政经发展明显失衡是台青“恐中论”的重要岛外因素
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无法与大陆建立正常的沟通联系机制,使得两岸政治互通处于停摆。同时,大陆大国地位确立,在国际上一个中国原则稳固,极大地压缩“台独”的发展空间。民进党当局深感焦虑,想方设法挑衅两岸关系,“倚外谋独”“以武谋独”,干扰、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而这一切经绿媒歪曲事实、造谣惑众,不明事实真相的台湾青年受其“独害”,久而久之,“恐中”情绪无端外泄,时时蔓延。
2010年两岸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台湾方面获益巨大。每年顺差均在700亿美元至800亿美元。当年在野的民进党在蔡英文带领下,在岛内大造舆论,把ECFA抨击为“卖台协定”。这一骂竟在台湾足足骂了13年。事实恰恰相反,这项协议对台湾来说非常重要。它既可以使得台湾企业在进入大陆市场时享受优惠待遇,又为台湾带来更多的投资与贸易机会。台湾每年有42%货物卖到大陆。但ECFA早收清单中,台湾对大陆只开放了267项货品,却禁止大陆2509项产品入台。台湾对大陆贸易限制涉嫌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关于“非歧视原则”和“普遍取消数量限制原则”。自2024年1月1日起,大陆对原产于台湾的丙烯、对二甲苯等12个税目进口产品,中止适用ECFA协议税率。赖清德5.20就职讲话大肆宣扬“台独”分裂,煽动两岸对立对抗,已经彻底摧毁了ECFA实施的政治基础。大陆方面不得不决定自2024年6月15日起,对原产于台湾传统产业的134个税目进口产品,中止适用ECFA协议税率。但即便如此,至今大陆对台免税、减税的货品仍高达393项,远超过台湾对大陆的税务减免规模。大陆企业希望能将自己的产品卖到台湾,但每一次申请都被台湾当局否决。大陆针对两岸经贸非正常的现状,合理合规进行反制,却被民进党当局说成是“以经迫统”,而绿媒不遗余力地歪曲事实,却使不明真相的台青一代受其迷惑,徒生无法自圆其说的“恐中”情绪。
二、重塑台青两岸心的若干思考
由上述一系列深入研究发现,要做到重塑台青两岸心的关键在于真正瞭解当下岛内台青在想些什么,要做些什么。唯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而要做到“真正瞭解”,依目前两岸现状,唯有加强两岸青年的入脑入心的双向交流。
一讲到两岸青年的双向交流,必然会引发两岸青年互相交流究竟有没有用的争论。因为两岸社会对此有不同解读。而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在岛内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直斥“交流无用论”是伪命题。台湾青年对两岸交流的认可给了“台独”分子当头一棒。据笔者观察,岛内不同的阵营对于两岸交流向来有不同答案。“台独”阵营视青年交流为洪水猛兽。民进党侧翼给两岸交流大泼冷水,认为两岸交流解决不了年轻人缺钱的困境,解决不了岛内台青的历史观,改变不了选举结果,也无法“同化”台青与陆青一样具有相同民族情感。但绿营如此辩解,恰恰证明了“交流有用论”。事实是通过30多年的交流,台青认识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志气的大陆青年,逐步知道对方如何生活,有什么想法与感受,为何会有积极向上的人生选择等等,这些恰恰是大陆大家风范的根本,是陆青为社会贡献的动机所在。正因为有这些正能量的积极因素不断影响台青,在台青群体中展现出了“尽管两岸政体不同、教育不同,但却有意愿诚意交流”的样貌。台青对大陆的情感,就算是后天建立的,就算是因为“要来大陆寻找机遇”这种“务实”需求而建立的,两岸年轻人同样能在生活中建立起非常稳固的情谊。由此台湾绿营能说两岸青年“交流无用论”吗?而双方情感的产生,乃至稳固,最令“台独”阵营害怕,那是虽一时无大体量,却是威力无穷的促发两岸趋合的“精神原子弹”。
掐指算来建立在“交流有用论”基础上的两岸青年交流已有30多年的时间。面对两岸现今僵持对立的状态,为重塑台湾青年的两岸心,笔者强烈认为,青年交流模式必须再进化、再提升,建立符合台湾世代所需的全新交流模式刻不容缓。
(一)两岸青年交流,重在培育两岸青年“新型共有认知”,产生相互理解和信任。这种“新型共有认知”,不仅是基于两岸青年通过彼此相互依存或共同命运等理性考虑而建构的,更多是通过台湾青年与大陆青年的文化交往和文化理解,逐渐使两岸青年产生新的集体记忆,促进两岸青年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两岸青年通力合作把中华文化置身于中华民族大范围中,共同面对和解决共同碰到的问题。大陆需瞭解,交流的扩大,不一定立时带来认同的改变,应从长远角度加以审视,避免仅追求短期效益。
(二)两岸青年交流可建立“共同网络议题”,形成令两岸青年可以接受、足以兴奋的战略规划。大陆有关部门、行业、单位应在中央部署下,大力协调配合,通过两岸青年不同管道和角度,发挥各自优势,有计划有目标地聚集相关资源,支持两岸青年从事两岸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度交融与实践,特别是要依托相关高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组成以青年为主的两岸研究团队和工作团队,参与当地建设,尤其是两岸乡村振兴。
(三)目前台湾青年与大陆青年的交流,主要在大陆区域。为进一步拓展陆台青年交流的内涵,改变以往以夏令营、冬令营、参访为主的传统的交流模式。将大陆按其特色进行有效划分。如上海、深圳等区域以改革开放、建立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具有法律框架的全过程的民主为主要内涵。交流片区既有硬实力,更具软实力,使来此交流的台湾青年亲眼目睹,亲自感受,不虚此行。福建省则应专注面对台湾基层、本土青年族群,让台湾同胞在福建真实亲感闽地的宗亲血脉、宗教信仰、饮食起居等。为此“初探大陆族”才有了最温馨、无门坎的选择。而瞭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则重在两岸四地合作交流对陆台融合发展的启迪,以及推动未来愿景的展望,乃至预测个人前景的务实实现。
(四)紧贴当今与未来的多元化的两岸青年论坛,足令有抱负有发展眼光的台湾青年所期盼。青年论坛除了在一年一度的海峡论坛中举办外,还可根据情势发展的需要随机举行。所探讨的主题不涉政治领域,可以扩大为岛内青年最感兴趣的科创青创、艺术文化、动漫游戏、民俗探究、有机绿农、低碳排碳等时尚、专业的新颖话题。两岸青年各取所得,各补所短,互相启发,交流合作,有望越办越好。
(五)两岸的科技、文化与个人的日常生活无缝接轨,有机融合,应放在岛内青年广泛兴趣的首位。台湾网红锺明轩的大陆行就说明了这一点。如今互联网时代各种真假信息甚多。为辨别真假,台湾青年较有兴趣、意愿参与、发表、融入多元化的有关青年的话题。这对于增进台湾青年对大陆的真实情况的瞭解十分有力、十分必要。
(六)大陆如能给予两岸青年,尤其是台湾青年更多的平台、更多的资源,倾心聆听岛内青年的关切、烦恼、痛点,有针对性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上述的难处,对于重塑台湾青年的两岸心是极为关键、极其重要的。由此建立起动态响应机制,让台湾青年的所需所求,及时为大陆主管部门所瞭解,从而形成有针对性、良性的互动,使台青产生两岸一家亲的真实感受。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9月号,总第321期,P2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