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Y老师精神生活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精神生活的多层次社会因素:社会母子盒
布莱福德·齐尼在《变的美学》一书中提出“母子盒”(Chinese boxes)这一概念以比喻影响人类互动的递归层次因素,他“将这些层次看成是一盒包一盒的母子盒——系统内的系统再包含系统”,不同层次的系统的社会单位大小不同,如家庭、社区、整个文化。夏林清将他的“母子盒”扩充为“社会母子盒”,形象地比喻人与体制系统的关系,即个人所受到的交错迭置的社会系统力量的影响,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地方、种族、家庭、性别、阶级等,且各系统之间彼此联结。人的经验与社会的结合点则是其聚居社会空间和迁移的历史轨迹⑦。
(二)Y老师精神生活的变迁与社会政治与教育的变革轨迹一致
Y老师精神生活状态是家庭、工作、政治等多种社会系统相互交织挤压的结果,越是外层大系统,它的影响越是个人难以突破的。对Y老师而言,在家的社会系统中,原生家庭对她品格影响最大的是她的母亲。家庭不同性别的劳动分工即照顾老人和照顾孩子的需要曾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在教育和工作系统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学习从小培育了她的中国心和伦理道德规范,与孩子的交往始终是她幸福的源泉。
但Y老师的精神生活的变迁轨迹有着明显的分界线。她对于自己三、四十岁前后生活的大环境的体验有明显的差异,前面体验到人们的尊师重道、教师地位高,而最近的二十年感受到“文化崩溃”:所谓的民主只对学生,而教师不受尊重;教材的“去中国化”拔去了滋养孩子道德成长的中国文化之根,她内心深处为台湾去中国化背景下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从Y老师生命发展图来看,这个变化的转捩点应该是1996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进党对教科书进行“去中国化”修改,一步步扩大范围,到2006年发布的“台湾史观”“九五暂行课纲”已经是彻底的“台独”史观课纲,把中国文化排除在外。从研究来看,该幼稚园的课程也是十分强调“在地文化”或闽南文化,而没有中华文化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危害就是使台湾的青年不知中华文化为何物,成为了“天然独”,当我们称台湾同胞的时候,而对方已无法理解。
面对社会系统的要求与规范,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中间层社会结构的限制。如,Y老师可以通过两次考试实现自己在公立幼稚园当教师的理想。但任何人都很难突破外层社会结构的限制,个人是历史的浪潮裹挟下的一叶扁舟。她对于教师社会地位在二十多年来的骤然降低和尊师重道文化的崩溃是无可奈何的,对于台湾自从选“总统”以来执政者的“去中国化”的教育政策的改变是无能为力的。这一政策的根源则是台湾本土意识的高度政治化。但是大陆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台湾本土意识和本土教育的台独本质和危害,没有感受到有中国认同的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
(三)认识台湾地区“本土意识”的“反中国化”内涵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农村困顿、生存艰辛,到了70年代开始加工出口工业化与急剧的社会变迁、乡土文学的兴起、本土意识的觉醒,开始批判“新殖民主义”,倡导“中国化”;但是80年代初期开始台湾乡土意识由原来的中性色彩变为政治化的“台湾意识”,且“文化台独”使“台湾意识”扭曲为与“中国意识”对抗的“台独意识”;90年代以后,意识形态化和高度政治化的“本土论”在台湾形成话语霸权,“本土”与“台湾文学”取代了“乡土”与“乡土文学”,成为“反中国化”政治目的的工具,其排他性与封闭性日益突显,引起了部分“本土论”者的反思,并在其内部形成分歧。台湾传统左翼、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更对本质主义化的“本土论”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指出“本土论”二元对立的本质化倾向、民粹化倾向及对霸权化典范的仿制等,它使乡土文学的社会关怀空洞化⑧。杨渡认为,本土化背后藏着政客的切割刀,利用本土化分化人群、打击对手而谋求私利,不顾台湾人民的利益而让台湾人成了无乡无根的人。而实际上台湾历史上有“七波移民”,如果“本土”所代表的是“原来的台湾”,那现在的闽南语、客家话、普通话都是外来语,从荷兰到民进党全是外来政权。但是目前台湾一部分政客自认为代表第四波移民(清朝移民),并自认第四波移民的文化为台湾的本土文化,而第六波移民(1940-1950年代的移民)的文化只能算是来自大陆的“外来文化”,利用第四波移民与第六波移民的历史矛盾,把“本土与外来”“台湾与大陆”作为对立的代表性符号,从而进行为自己求私利与掌权的斗争,这些斗争违反了基本人权,更违背了台湾历史的开放包容精神⑨。这可能与台湾从农村转型到工业社会、再到商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化历程是“十倍速发展”有关,这一过程欧洲国家用了400多年,台湾只用了40年,由于速度极度扭曲,人性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扭绞压挤⑩。
(四)认识其“本土主义教育”即“台独教育”的实质
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的盛行与民进党解构与重构台湾民众对于过去400多年台湾历史有关。李登辉时代,台湾史和中国史分离;陈水扁时代,将明末以后的中国历史划入世界史,连民国创建都成了“外国史”,企图斩断台湾和中华文化的牵连⑪。民进党于2006年发布“台湾史观”“九五暂行课纲”即“台独”史观课纲,对以前的“中国史观”历史教材做了修改:如,台湾史独立成册,高中历史教材1500年以后的中国史成为了世界史的一部分,“目的是要让原本‘作为自我认同的当代中国’从教科书中消失,以台湾取而代之”。而在台湾史中,“采用一种变相的朝代史演变框架,即以各种所谓‘外来政权’为时代分期,而最后的目的是证明目前的政权是‘本土政权’”⑫。教材中的文字也做了修改:如,国画改为“中国水墨画”,台湾地区改为“我国(或台湾)”,国剧改为“京剧”,大陆、中国大陆一律改为“中国”,日本殖民统治改为“日本统治”(由此“日据时代”改为“日治时代”)等⑬。民进党不仅通过教科书的正规学校教育,还通过网络图文、短片、漫画等非正规教育途径天天“向一般民众灌输‘一中一台’ ‘一边一国’的‘台独’意识”。
台湾大学政治系荣誉教授张麟征看到“台湾‘去中国化’教育铺天盖地”,感到“余毒要除,情况会很困难”。她认为台湾的分离主义教育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从李登辉时期的认识台湾,到陈水扁时期的‘同心圆史观’,经过二十年,台独思想现在已经在台湾扎根牢固,‘台湾不独(不宣布法理台独)而独(成为事实台独)’”。⑪有热爱中华文化的学者批判“同心圆史观”,指出台湾的文化各方面基本上与中国大陆为一体,其社会基本上汉化,而非原住民化或“菲律宾化”,证明文化上的取舍而非地理上的远近,才是决定台湾文化的基本内涵之关键。因此台湾若要由近而远地建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及世界观,主轴应是文化,而不是地理。中华文化是台湾固有文化之基础⑭。另有学者呼吁大家“历史自己救、自己写、自己教”⑮。虽然有调查表明,台湾民众并不支持“台独”史新课纲,这样的课纲得以颁布只是因为民众并不关心政治,不瞭解事实⑯。虽然2009年近八成台湾的受访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约六成认同“两岸民众同属中华民族”⑰。虽然台湾民间的本土文化,见于各乡村寺庙中的雕梁画栋,即使在日本殖民时代,仍然以中国历史作为认同依归,呈现的都是中国的历史典故。虽然我见到的公立小学中中国文化无处不在,我访谈的幼稚园教师会自觉地称台湾为台湾省。我们理所当然认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但当中国文化在台湾被教育成外国文化,当台湾热爱中华民族的学者都感到悲观时,当有着一颗中国心的台湾老师感叹“孩子们完了”时,我们不能不为台湾的青年一代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感到担忧。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台湾爱国知识分子们集体的精神困境,也希望我们大陆学者对台湾的本土主义教育的“台独”实质有正确的认识与警惕。
五、台湾去中国化背景下两岸人民如何实现心灵契合?
因此,我们要关注提高两岸交流活动心灵沟通实效。我们历任国家领导人都倡导推动两岸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尤其要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但是台湾的爱国青年认为相比“海峡寻新”“陆生民主营”等进行和平演变的“攻心”活动,“大陆举办的两岸青年交流营队,大多还只停留在吃吃喝喝阶段”,没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交流。⑪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夏林清宣导“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通过“工作者的田野之旅”或“两人及以上团体反映性对话”或“个人返身回观的梳理(形成家族史或个人生命故事)”从而拉开母子盒,在“我们所安身立命的社会内部看见世界他方”,辨识到经验与行为的“多层次社会脉络交相编织的痕迹”,其中反思性生命故事与团体的互动交流之间需要来回运作,不断循环,以达到“共振共学”,从而逐渐实现家族认同、自我身份认同并产生改善生命品质的行动。⑦在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背景下,两岸的民间交流需要从“吃吃喝喝”到“共振共学”,在双方交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共同讲述、阅读“我们的人生故事”“我们共同的中国故事”和“我们共同的中华文化故事”,并围绕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从而促进台湾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国认同,实现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变迁及启示研究(1950-2019)”(19YJA880028)。
注释:
①童世骏着:《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②李云淑:《农村幼稚园教师文化生活历史变迁及其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第21-36页。
③王莹莹:《视野下移中的农村教师生活史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72-76页。
④这里的公立幼儿园应该指小学附属幼儿班。独立的公立幼儿学校直到2000年才开始创办,台中县车笼埔幼儿实验学校是第一所公立实验幼儿学校。陈淑琴.美猴王——车笼埔幼儿实验学校主题课程纪实[M].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序。
⑤王舒芸、王品,台湾照顾福利的发展与困境:1990-2012[M];陈瑶华,台湾妇女处境白皮书:2014,台北:女书文化,2014:40。
⑥Scultz,W.T.(2002).The prototypical scene:A method for generating psychobiographical hypotheses.In McAdams,D.P.,Josselson,R.& Lieblich,A.(Eds.),Up close and personal:Teaching and learning narrative research.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ress.
⑦夏林清:《斗室星空:家的社会田野》,台北:导航基金会,2012年,序言,第10,19,258,274,310,88-103页。
⑧程朝云:《大陆学界对1949年以后台湾社会文化史研究综述》,《兰州学刊》,2016年第2期,第76-89页。
⑨杨渡:《在台湾发现历史——岛屿的另一种凝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第10,279页。
⑩杨渡.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521-522。
⑪王炳忠:《我是台湾人,更是中国人》北京:华文出版社,2016:第61,219,222页。
⑫甘怀真:《台湾与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之比较》《历史教育》,2009年第14期,第151-170页。
⑬陈世昌:《战后台湾七十年》,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7年。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里面也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如,认为台湾有“主权”,与大陆统一则是出让“主权”(P.318)把台湾精神、中国精神和日本精神相提并论(P.332)等。
⑭吴展良:《同心圆史观的限制》,《中国时报》2004-01-11,查询时间:2020年7月20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9667b80100wy9p.html。
⑮黄光国:《以“三自运动”破除“同心圆史观”》,中评网,以“三自运动”破除“同心圆史观” (crntt.com),查询时间:2020年7月20日。
⑯锺文淑:《民众对反课纲学运态度的网络问卷调查研究》,台湾南华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⑰严志兰:《台湾民众认同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以大陆台商社会认同的实证研究为例》《东南学术》,2014年第1期,第197-209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1月号,总第3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