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会中间选民资源多寡的变化因素
任何政党都不会轻言放弃对中间选民的争夺,在一个政党认同度不高的选民社会,丰富的中间选民资源有着很强的左右政党诉求的调温功能,使为争取中间选民的政党或转移选举议题,或包装、淡化或放弃某些过于极端的价值取向,在能巩固基本支持群体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赢取中间选民的认同。
民进党在历史上几次对「台独」诉求进行包装、淡化,正是基于「台独是选票毒药」不利争取中间选民认同的的考量。陈水扁二○○○年上台初期,在大陆政策上采取软的一手,企图以走「中间路线」为幌子,分化政治对手,挖掘中间资源以争取政权基础极大化。其曾一度试图用如「全民政府」、「跨党派两岸关系小组」、「政党领袖峰会」等包装、淡化他的「台独」立场。在这一时期,陈水扁为了与在野党建立合作平台,强调自己不参加民进党的党务,并在大陆政策上尽量采取软的一手,即玩语言游戏,虽不言「统」但也少谈「独」,顺着国民党的意思谈什么「一中可以是议题」、「九二精神」等,甚至套用亲民党宋楚瑜的主张抛出「统合论」等。
而当陈水扁在分化瓦解政治对手的几手牌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奏效后,尤其是一场「核四案」使其全民政府破局后,在野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组成泛蓝军在野联盟与执政党壁垒分明。在野的泛蓝军政治势力的迅速整合,使陈水扁「新中间路线」骗局没有了市场,也失去了意义;同时这种蓝绿对峙局面也使中间选民的空间大为萎缩,可争取的资源形同鸡肋,陈水扁利用模糊「台独」立场及在大陆政策软性的手段争取中间选民的努力已基本失去了实质意义。同时为了将民进党的立场与泛蓝军进行明确的区隔,陈水扁也祗能弃软取硬。民进党为了因应这一局面下的选举,祗能放弃模糊立场的策略,通过不断地进行高度的政治动员,以统独、省籍甚至「爱台还是卖台」人为对社会进行切割,在台湾社会造成楚河汉界蓝(泛国民党势力)绿(泛民进党势力)两大政治阵营。
交替运用软硬策略的一般规律──一稳二拖三摊牌
台湾的台独势力,无论是从体制外推动「台独」,搞正名运动,还是民进党在体制内推动「台独」路线,「台独」是政治目标,也是政治工具。目前,陈水扁在民进党执政的情况下,无论是推动「渐进式台独」,全方位推动「去中国化」工程,还是选择激进「台独制宪时间表」,推动「法理台独」,巩固并争取长期执政才是其基础,是其最现实的目标,也是其能否将「台独」进行到底的前提。故其在策略运用上,或软或硬,必依从内外时空条件变化和需求变化下所能获得的执政利益。透视陈水扁第一执政期至第二执政期初,可以说陈水扁在运用「台湾前途决议文」所给他提供的弹性空间上,从软到硬并周期性使用的祗有三招,即「一稳二拖三摊牌」。
「稳」是软手段
「一稳」,是评估在大陆政策上采取软的一手策略政治收益高于所需付出的相应成本之时,力争在最敏感、外在危机加剧之时,避免火上浇油,引爆两岸军事冲突。使用这软的一手,一般是在大选之后,没有选举政治动员的需求并可对选举期的强硬诉求进行调整,对于因强硬策略在诸如台美关系、两岸关系上造成的硬伤进行技术性的修复。
二○○○年,陈水扁选举获胜之后,为摘掉「民进党上台即意味着战争」的紧箍咒,以尽量不刺激、激怒大陆为思维方向,采取软的一手,就是在就职演说时承诺「四不一没有」。陈上任伊始,基本做法为一不触动不解决「老问题」,这既包括如「两国论」等具「高度台湾独立象征意义」的挑衅性问题,也包括一个中国问题。如李登辉任内背离一个中国问题,前者他不再强调,后者他也不接受,只是以一个中国可以是议题、可以讨论,甚至未来可以共同解决等所谓「开放性」态度处理这些无法回避的老问题。二是「不制造新问题」。为此,针对普遍瞩目的「就职演说」,台湾方面于五月三日公开放出讯息,强调陈水扁「五二○就职演说」拟定大陆政策时将遵循的三原则:美国满意、国际肯定、中共即使不满意至少找不到借口。除此之外,在这一阶段,陈水扁及其新政府放话除吕秀莲外,大多把握一个尺度,即所言应力争达到「大陆即使不满意但可以接受」尺度。陈水扁在六月五日描述他稳住两岸关系目标时明确表示,就是要达到「让中国找不到任何借口对台使用武力」。可见,在执政初期,陈水扁在处理台独路线问题上,采取软的一手策略更符合陈水扁和民进党的「执政利益」。
「拖」是软硬相间
「二拖」,即在没有现实危机和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之时,采取软硬相间的两手策略,表现为对外采取「软拒统」,对内采取「渐推独」的策略。大陆对台政策的基点是「一个中国」,而陈水扁依据的「决议文」对大陆的政策基点是「一边一国」,始终就没有诚意打开两岸这一僵局。但采取「拖」的策略时,陈水扁有时也做做和缓的姿态,表面或言语上释放一些所谓善意提法,本质上则是回避、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以「拖延」方式维持两岸关系僵而不破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