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诗人、作家锺怡为《风从台湾来》一书作序 |
这本《风从台湾来》以原始部落出生的“多巴”即“杜巴”自焚的场景倒叙,拉开一个失去少年稚嫩穿上日本皇军服冠以“台湾籍日本兵的楷模”,结局是被排湾部落人鄙视、驱逐。自诩为“日本人留在台湾继续为天皇而战”却被日本人抛弃迷失在台湾街头,成为失去灵魂躯壳的浪人——“战争和历史造就了他们错乱的祖国思维”,没了根的他又怎么会不疯,其实真的疯了也好,清醒着怎么能承受千疮百孔的记忆;而另一个在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已在台湾户籍里申报死亡的苏岚安(后改叶玄),就因为国民党征兵有薪水还会安排工作的诱惑离开了家,他只是1945—1948年15000名台籍老兵被运往大陆各地参与国共两党对决的一个人,一个士兵—是战争改变了他,也给了他风险和机遇。他在胆战心惊、失望和希望挣扎中活了下来。
本书以这两位主人公经历为主线,也插叙了不同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史实和人物。如每个台湾人都会有各自解读的“二二八”事件,作者的另一种解读是对不够强大不够文明的祖国的再确认;外出抓虾的被从厦门抓去当兵的赵仁嘉,他一心钻研着“潜逃”,却在冰冷的水中从金门又游回了金门,而他妈妈赵三婶在冬天最后的脚步也没见到儿子。此时,背景一定是——“站在海边的人都在撕声痛哭,泪水、愤怒都无法挽回被载往金门的亲人”;林清锦在“抓壮丁”中,手抖着声颤着对同乡说了句“活着就还有机会”,辗转南洋葬在异乡——“在那个人亲两离的时代里,这种特殊的侨批承载着别样的思念”。无论外省人本省人,浪人国民党兵,在失重中度日——“我知道,那一次不经意的离去,漂泊便已是天命”。“多年之后,他们的子女分享着这些故事时,故事又多了些传奇色彩,仿佛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甚至让我们这些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心痛地都不愿相信。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每一个章节可以增加热泪涌动的字句,每一个人物可以成为一部小说,每一段时空都可以感慨。活生生的一条生命,可以历经艰险依然站着,也可在瞬间不留意中脑迸血流地结束。但人的生命不可被轻视,在大江大海的波涛中,我们都听到他们的心声——“越过长江,如同越过台湾海峡,每一个远行的脚印都烙下了负重。我不曾想过,那跨过的每一条河流都阻断了回家的路”,我们也听到他们呼喊着要回家,回和平美好、安宁繁荣的家。“以史为鉴”让能善待自己和世界的每一个人懂得一个道理:个人需要理想,世界需要理想,一种为众生,为人类谋福祉立善根的理想。
(作者陈雅婷,南台湾观光产业联盟执行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