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6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中国汽车业韧性依然强劲
http://www.CRNTT.com   2020-03-08 09:20:50


  中评社北京3月8日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数据注定非常“难看”。然而,这一次我们不能单纯地“用数据说话”,更应该看到的是在产销数据背后,中国汽车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发展保卫战中展现出的强劲韧性。

  疫情阴霾笼罩下,汽车业遭遇复工难、销售难、供应链紧张等等问题,即便面对如此困境,中国汽车企业不仅捐款捐物驰援疫情防护,更以“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的强大制造能力、快速变线能力、完善配套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刷新人们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认知。紧接着的复工复产潮中,中国汽车业又在湖北这一产业重镇仍停滞的情况下,迅速稳定零部件供应、加速恢复生产、变革营销模式,加紧把“失去的一个月”夺回来,再次展现出中国汽车业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中国汽车业如此强劲的韧性根植于中国业已沉淀的汽车工业资源。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汽车业在改革开放40年来快速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而完整性正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最大优势之一。2018年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显示:中国零部件企业超过10万家,基本实现了1500种部品的覆盖。这也是此次疫情期间中国车企能迅速投入抗“疫”所需高端救护车生产并快速复工复产的原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韩一些车企因为来自中国的零部件供货受阻而不得不暂时停产。而欧美等传统工业强国的汽车业日渐缺乏活力的根源也是由于这种产业链条的缺失。

  正如业界资深专家罗清启所预言,任何汽车硬件的规模与范围的经济性基础都将在中国生成,中国成为所有汽车全球市场扩展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拨动了背后所有关于汽车行业的技术元素。事实上,中国汽车产业链已经在一些前沿技术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完整性。例如中国自动驾驶产业链重点企业就有88家,拥有从上游零部件到中游供应商,再到下游整车制造厂、出行服务商的全产业链条。不少跨国车企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不仅将中国视为立足亚洲乃至辐射全球的制造中心,也开始将研发及测试中心设立在中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比产销数据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消息是,3月3日,台州吉利卫星项目宣布开工。该项目是吉利科技集团在台州打造的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规划建设卫星研发中心、部组件智造中心、测控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设施。今年吉利将首发双颗低轨卫星,全面展开全球首个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的商用验证。吉利也将凭此成为继特斯拉之后,全球第二家“造车+造星”的企业。

  这正是中国汽车业强大技术底色的呈现。中国汽车业早已深度嵌入到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中,但不能单纯把中国当作一个只具有经济性的体量巨大市场来看待,它已经从自己所依靠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吞吐量的角度演化为一种市场的优化力量。销量所带来的竞争力正在逐渐隐退,5G技术、卫星导航、中国式区块链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要素才是中国这个市场独有的现代能量,这些都是值得汽车产业深度阅读的、只有在中国市场才独有的优势。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吴蔚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