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加快“新基建”对中国经济有长远意义
http://www.CRNTT.com   2020-03-16 09:40:16


  中评社北京3月16日电/从高层会议的多次部署,到资本市场的资金热捧,“新基建”成为舆论场的一大热词。这个概念从何而来,对中国发展有何意义,不少人都在追问。

  北京日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邹蕴涵文章称,其实,“新基建”不是一个新鲜出炉的概念。早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今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出台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2月14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到了本月初,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可见,我们国家对“新基建”的部署是循序渐进的。

  从内涵上看,“老基建”指的是交通、邮电、供水供电等传统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而“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综合各地的投资计划,目前对“新基建”建设规模的估算已经高达三十多万亿元。这样的大手笔,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我们国家在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自身发展新支撑点基础上的科学决策。

  文章表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始终处于低增长态势。科技研究和创新领域也进入了相对低潮期,革命性的成果尚未批量出现,我们距离彻底改造经济发展方式乃至普通人生活的新工业革命仍有一定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工业革命的“命门”,以期在未来发展中占据主动。从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看,全要素生产率能否持续提升是关键中的关键。过去十年中,中国的科研创新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从完全跟跑到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转变,甚至在部分尖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如果我们想要在未来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中争得上游,那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打基础,“新基建”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所以,这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比如,5G的意义不仅仅是网速更快,而是通过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实现机器间大规模的相互通信,为研究成果创造更多走向现实应用的可能。

  文章指出,“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显而易见,一季度GDP增长态势势必出现明显波动。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恢复正常轨道,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更要看到,随着疫情开始全球蔓延,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外需增长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难。这样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更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科学研判、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脱离实际,是推动“新基建”应有的态度。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