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健全基础性制度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http://www.CRNTT.com   2020-10-30 09:18:27


  中评社北京10月30日电/数据是国家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基础性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功能,更好发展以数据驱动和创新引领的数字经济,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在“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等方面作出部署。我们亦需深刻认识数据作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发挥优势、挖掘潜力,进一步健全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基础性制度,补齐短板,加快打造强大数据要素市场,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数据要素是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

  作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可以从供需多个渠道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倍增器”的作用,已经成为驱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

  一方面,数据要素直接参与生产和服务过程,能大幅提高供需对接水平。依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技术,数据要素可以从多个维度推动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数据要素能优化企业生产流程,促进企业间资源高效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能帮助企业精准把握用户需求,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提升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用好数据要素可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数据要素能显着突破信息传递和获取的时空约束,降低经济活动的各种交易成本,有效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数据要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还能显着优化宏观经济决策流程,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与此同时,推动数据要素及其载体的融合互促,能有效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数据要素市场快速发展,在推动数字产业化、催生诸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同时,还能通过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数据规模快速扩大需以数字基础设施为载体,带动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而数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将更有效释放数据要素的发展动能,激活数据、信息等领域的新兴消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培育和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具备良好条件

  我国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性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动能,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有巨大的优势、空间和潜力。

  庞大的网民规模为数据要素市场持续壮大提供了基础。截至2020年3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主要指标在全球均位居前列,“数字鸿沟”持续缩小。海量的互联网用户是我国数据要素市场成长的巨大潜力所在。一方面,海量互联网用户的网络使用,为数据资源快速积累提供了便利条件,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据规模将占全球数据资源总量的四分之一;另一方面,庞大的互联网用户能产生巨大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等新型消费需求,这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能有力推动数据要素市场规模不断拓展。

  数字技术积累为数据要素市场成长提供了现实可能。当前,我国企业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创新,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甚至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一系列数字关键技术不断创新演进和应用深化,进一步凸显了数据要素及其市场体系在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且为将数据要素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架构。

  数字基础设施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供了载体支撑。我国“云、网、端”等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能终端日益普及,用户触网、企业上云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为完善数据要素生产、交易、流转和消费整个数据要素价值链,促进数据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全国统一、联通全球的强大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创造了关键性载体支撑和技术基础。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