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也是公民意识的培育过程
http://www.CRNTT.com   2019-07-06 08:05:25


  中评社北京7月6日电/上海人最近忙得很!他们不是忙着谈论股票和房价,不是谈论这个刚刚到来的暑假里孩子如何度过,而是争论“吃小龙虾剩下的壳与内脏到底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被尿湿了的尿不湿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蘑菇干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等问题。听说,上海人就连见面打招呼都变成了时髦的“你是什么垃圾?”

  中国网发表时事评论员王传涛文章称,这一切的变化,肇始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7月1日的正式实施。这几天,全国人民都把有一点惊讶也有一点怀疑的关注目光转向了这座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也是从7月1日起,这座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平均拥有2700万人口、高峰经常过3000万人口的大城市,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新生活运动。

  垃圾分类一下子就成为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所有人必须要学习和践行的题目,每一个人似乎都应该达到强迫症的水平;腾出地方、摆放四个垃圾桶,也忽然成为了所有的单位和小区都要应对的工作;每个家族似乎更要在家里摆放分类的工具……如果做不到,将要面临最高罚款200元的处罚。

  然而,这仅仅是市民的投放环节。除此之外,收集、运输、分类处置等每一个环节,都同样重要。虽然这些环节,稍稍远离了公众的视线,但却远远比投放环节更复杂。目前看来,上海市各相关部门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政府对于垃圾分类的投入恐怕还远远不够。比如,可回收垃圾收集到某一地点之后,如何让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金属、废织物等全部按要求归类就是个很大的难题,显然这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此外,减少垃圾尤其是减少有害垃圾,也是政府部门、科研单位要考虑的问题。比如,在塑料袋的问题上,我国很少看到有超市提供可以短期内能分解的塑料袋,以至于前些年的“限塑令”基本胎死腹中。事实上,所有的易耗品都应当尽可能的使用易分解的材料,这样才可能做到垃圾的减少。

  文章指出,最为关键的问题,其实在于市民习惯的改变与养成。每一位市民都能说上垃圾分类的N条好处,可一到自己落实的层面却都会认为这项政策给自己制造了许多麻烦。上海城市调查总队研究发现,上海市98.9%的居民表示自己愿意做垃圾分类;然而,复旦大学的调查数据却非常残酷,只有不到20%的居民正在做垃圾分类。

  因此,垃圾分类的最大困难不在于立法,不在于分类运输和管理处置,而在于市民习惯的改变,在于文明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进一步说,这种关乎城市形象、集体利益的大事,事关的不仅仅是垃圾的处理本身,而关乎于培养每一位市民具有公民意识并推动完善城市与社区的公共治理。因此,这注定是一个充满着阵痛和迂回的漫长不归路。要知道,日本垃圾分类走上正轨用了27年,德国垃圾分类走上正轨用了近40年……

  当市民的垃圾分类没按要求做,很有可能垃圾会被转运车拒收或退回,一旦退回可能严重影响小区的环境卫生……于是,在惰性与倒逼的角力过程中,每一位公民的责任意识、市民意识,会慢慢培育起来。

  文章最后说,事实上,近代以来最早打开大门、文明开化最先进的上海搞垃圾分类有这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从这个角度讲,上海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实力成为当下中国最为成功的垃圾分类城市。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