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历程与宝贵经验
http://www.CRNTT.com   2019-11-01 08:48:06


 
  制造业发展实践凝结出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造就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实践取得的一系列宝贵经验,不但为未来制造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做好顶层规划与激发基层活力相结合。新中国在成立伊始,就着手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或规划,至今已经实行了十三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我国的规划体系既包括综合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也包括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的专项规划;不仅包括短期规划,也包括中期及中长期规划;不仅包括中央政府层面的规划,也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园区层面的规划。顶层规划有利于形成共识,保持发展方向和政策的稳定,并且加强了对企业的引导。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等改革举措,亦有效调动了地方、企业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基层活力。

  二是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市场在调动微观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发现价格、配置资源、应对不确定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腾飞得益于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但是市场机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因此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研发等具有巨大正外部性的领域,在限制垄断、促进竞争以及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比较优势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根据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分工,能够使参与分工各方的福利都获得增长。改革开放之前,受特定的国际环境约束,我国实施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虽然对建立我国工业基础、保障国家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导致了要素价格扭曲、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受到影响等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通过发挥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迅速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国际竞争力主要不再依赖于自然资源、人口、交通区位等,而是依赖于通过人力资源发展和技术创新形成的内生能力,制造业整体以及部分制造业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能力。我国制造业的能力整体上表现为较低的制造成本、完善的产业配套、快速的商业化能力、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等所构成的综合竞争优势。

  四是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后发国家由于有发展道路、技术发展路线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因此相对于先发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向先发国家学习和引进技术,后发国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跨过技术发展中的某些阶段,从而加快缩小与先发国家之间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我国制造业在许多产品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也通过自主创新进入了世界领先梯队。

  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但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而且可以发现领先用户的新需求及前沿技术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全球市场竞争的压力也能够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提高效率。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容量有限,国际市场为发挥我国国内比较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提供了条件。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离不开国际市场,未来,广阔的国际市场亦将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持续提供发展空间。还要看到,我国国内市场也为制造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稳固的基础。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对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先进技术只有在市场的支持下才能不断迭代、完善、提高,而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容量为缩小技术差距、实现技术赶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可以看到,我国能够在发电设备、建筑建材、高铁等领域实现超越,都是与规模巨大且占有相当高比例世界增量份额的国内市场分不开,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也得益于国内巨大市场的支持。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