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观察 ->> 中评社专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的前途与价值在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http://www.CRNTT.com   2019-02-19 00:19:54


“和平统一”对两岸来说都是最佳的选择
  中评社╱题:台湾的前途与价值在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朱骏(台湾),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独立政治评论员

  作者指出,台湾自1945年重回中国的怀抱,就与大陆处于国内关系。1949年之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无不是面对大陆而做出的直接或间接反应。谈论台湾前途必然涉及与大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关系,随着大陆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纠结的程度越来越深。若不能理顺两岸关系,前途必受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一、台湾的病根在两岸关系与国家认同

  每个社会中,经济只是创造价值的体系,政治是分配价值的体系;分配领导创造,政治永远制约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最核心的利益与最大的发展发动机。人类社会自古皆然,台湾无法例外。此外,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各种创新,孵化人民的创新能力需要一个思想与实践相对自由的空间,这不是经济体系自己可以决定的,而是政治体系决定的。台湾要提振经济,必须先解决最严重的政治问题。

  1、台湾的两岸关系之病

  表面上,两岸的分裂分治出自国共两党军事冲突的结果,实际上,根本在政治差异。由此出发,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扩散到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转换其性质为人民生活方式的差异,本质上还是政治差异的派生物。迄今如此,未来更不会例外。

  很不幸的,台湾朝野几十年来习惯呼喊“要拚经济,不要拚政治”的口号,于是产生了朝野认知的误区,以为政治是负面的因素。走进认知误区必然引发思考与行动谬误。近二十多年,经济工商业的发展是最常被台湾内部人士用作比较两岸之间实力消长的标准,总把眼光投注在经济,却忽略了制约它最深的政治。台湾的经济发展必须靠企业,台商纷纷出走大陆或其他国家或地区,由于两岸的关系不正常,令台湾政府的产业政策找不到有效的着力点,政府不能帮产业赚钱,所想落实的劳工政策也找不到博得企业配合的支点,经济发展大受影响。宪政改革、国防、外交、教育事实上皆受两岸情势的牵动与影响,尚有其余,不胜枚举。

  是故,两岸的政治深深影响台湾内部的发展,这是可以轻易观察得到的事实,不彻底解决两岸的政治问题,一心只想在经济上打转捞利,没抓到重点,台湾前途永远是摇摆不定,受制于人,不得善解,已为明白的事实与道理。

  2、两层国家认同的问题

  台湾今天最大的政治问题病竃在两岸关系,体现在两层的国家认同问题:一是对现行中华民国体制的认同;一是对整体“一个中国”的认同。近30年以来,许多台湾政客利用了两岸形势,操作认同议题,在“国家认同”上编织似是而非的歪理谬论,误导人民的认知,供其煽动鼓荡,营造形势,为其党内外夺权工具,不当地发展谋夺自己的权力。台湾人民在这种环境中对“国家认同”自然容易产生偏差与误认,编织歪理谬论的人最后也必然不得不受自己的编织物牵引,距离事实基本面越来越远,问题越来越大,难以站在事实基本面上务实解决问题。内外政治上常常出现超限战,违背时代进步的理则,不但未合理解决前人遗留的政治问题,且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布局,日积月累,逐步形成一个自己造作出的发展瓶颈,制造了新的问题。

  二、客观上台湾可能的出路

  就客观可能性而言,台湾的出路只有三个方向:独立建国、维持现状、与大陆统一,不可能再有其它。究竟这三个方向可以落实的客观几率如何,只要对照事实基本面,应该不难判断其可能性的高低。

  1、台独或独台都是虚妄自想的假议题

  什么是台湾独立建国?就是要以台湾方面的统治区域为领土,建立一个新国家。这必须要获得国际承认,这条路早在两蒋时代就封死了,如何有几率在今天中国大陆越来越强大的世界局势中成为可能?这只要简单的常识判断就知其结果。自李登辉以来,当台独理想与愿望表达得强烈或采取一定的相应行动时,台湾受到国际的打压就越厉害,也更加凸显“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则”。

  至于法理台独,无非想藉中华民国之壳上市,那就是中华民国还在,无论怎么瞎整,还是被中华民国这个紧箍咒罩着,只是愚蠢地越来越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省”靠近罢了。台独已经是死路,加上虚幻的“法理”就有活路吗?陈水扁在多年努力冲撞“一个中国政策”之后,公开大声说出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难道只是虚幻的梦话吗? 

  由此也可以导引出一个附带结论,以国民党当权派为核心的独台路线,实际上是想搞变相的“两个中国”,这也是一种形式的台独,当然也不可能成功。自李登辉算起迄今,台独派在台湾执政超过22年,都没能成功,足证台独与独台是个不响炮、假议题。

  2、希望维持现状是台湾最大的盲点与危险

  台独之路已被封死,有不少人就异想天开,那就来个“维持现状”吧。这是个表面上最四平八稳的说法,与美国的想法一致,也与国民党长期独台的欲求合拍,为该党主张最力。

  不过,两岸自1945年以来,都无法跳脱出“一个中国”的主权范围,1949年之后,两岸虽于国际社会中始终存在谁代表中国主权的争斗,也没能打破此格局。简言之,两岸所争的只是主权的“代表权”,不是主权本身;与韩日争独岛、日俄争北方四岛、中日争钓鱼台、中印争阿鲁纳恰尔邦等类情况截然不同。

  从人类历史来看,所有的僵局或均衡其实都是短暂的,最终都会改变。所谓的“现状”在本质上也是个暂存的假象,有什么现实的理由与条件主张“维持”?两岸情势的实质层面几十年来早就明显巨变,台湾的邦交国与国际空间因此被压缩到可怜已甚的地步,向大陆有利方向倾斜的压力还在持续增长之中,也就是“现状”根本不曾也不能被维持住的明证。过去如此,现在与未来何尝能例外?

  那么,根据事实基本面,两岸之间根本就不存在可持续且可被清楚定义的“现状”。质此,“维持现状”若对台湾朝野政治人物与大多数民众还存在丝毫的吸引力,不论其内在有多少不同的因素,这映射出,台湾大多数人对两岸关系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错误认知,活在错误意识之中,这对台湾民众的前途绝对不利。

  有台湾知名学者拿“纳许均衡”说事,“蔡政府试图摆脱在‘抗衡’和‘扈从’之间做选择,而改以维持两岸间的‘纳许动态均衡’作为大陆政策的战略目标”。因为台湾向来消极被动与回避现实,两岸的对抗越来越朝对大陆有利的局面急速发展,台湾根本只存在“抗”而缺少“衡”。“抗衡”之说不符合历史的事实。台湾没有一天做过大陆的扈从,倒是为了对抗大陆,没少做过美国人的扈从,迄今犹然,这恐怕才是符合事实的情况吧?论证的出发点不是事实,持论者要不被自己误导也难,结论要正确也可能性不大。

  “纳许动态均衡”是一个博弈论的术语,描述一种博弈的情境,在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许均衡”。当一个策略组合被称为纳许均衡时,每个博弈者的均衡策略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与此同时,其他所有博弈者也遵循这样的策略。

  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这种无论别人如何,自己“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的思考是一种几近命定式的情境与前提,只可能存在客观封闭或自我思维封闭的体系中,而且是脱离现实的假设。其次,“为了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也是无意义的假设。在真正动态变动的环境,收益是有可能短期就剧烈变动的,不是一个常数,当事人没有那么全知全能,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收益的最大值为何,只能推估出可能有利的方向。两岸关系发展了几十年,变化惊人,那些“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达到了什么均衡?自己不改变,不表示别人不改变,看不到别人内在暗中的改变,也不表示改变不存在或未发生。

  从人类的历史事实基本面来看,人世间没有机械式不变的状态,“均衡”都是短期的、过渡的、靠不住的、不断改变的。台湾在两岸实力消长的对比中迅速落居下风,如果情势发展方向不变,还会继续恶化,应为符合事实基本面的判断。难道这就是达到了台湾“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了吗?所谓两岸之间的“纳许动态均衡”只是禁不起事实检验之一厢情愿的假想罢了。

  三、台湾出路的合理方向只在统一

  独立建国根本无法发生,维持现状不可能,且对台湾方面不利,不是务实合理的好选择,因为最终到头是一场空。所以,台湾合理有利之出路的唯一方向必然落在“与大陆统一”的向度。不过,这个向度内是一个宽阔的场域,有好坏不同的路径选择,不是每条路都有利于台湾。台湾必须谨慎规划与选择具体的走法,才可能发展出最佳的路径。

  台湾的出路若要务实可行,就得站在事实基本面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当今两岸的事实基本面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跳脱出这个框架,台湾在两岸关系中就找不到可靠的着力点,就是自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叛逆待服的一省。

  其次,两岸关系是全体中国人的关系,不只是大陆与台湾当局的关系,这才是最贴近事实基本面的实际情况,站在这个事实基础上拟订的战略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台湾应努力获得大陆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理解与支持,而不仅仅是要能获得大陆当局的同情、理解与支持。台湾不必自卑,应发展自己的主动权,才有争取到在“与大陆统一”的场域中最佳的结果。如果继续逃避,就是与自卑无异,结果只能听天由命,任人决定,不可能有好结果。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