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军情网 ->> 军事热图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陆军武直机新式校靶系统经过实弹检验
http://www.CRNTT.com   2018-07-09 11:27:26


焦锋利在外场测量战机参数。
  中评社北京7月9日电/人民网电,4月下旬,在漫天风沙的胶东半岛某训练场,陆军第80集团军某陆航旅一架架装载不同弹种的武装直升机呼啸着奔向预定空域,对目标实施火力打击……

  “首发命中,发发命中!”得知射击结果,38岁的旅机务营军械师焦锋利激动不已:由他带头研发的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经过实弹检验,获得可靠性验证。

  为了这项校靶技术,焦锋利整整用了十年时间。

  心系战场,实战短板激发使命担当

  焦锋利的科研初心源于2007年冬季的一次校靶经历。

  当时,部队突然接到出动任务,需要紧急校准武器系统。时任分队长的焦锋利带着十余名战友赶往机库,投入到紧张的校靶工作中。由于传统校靶方式费时费力,他和战友们在冰冷的地面上一趴就是几小时,一干就是半个月。任务虽然如期完成,但焦锋利却由于冻伤住进了医院。

  “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寒。‘上世纪’的校靶方式啥时才能更新换代?”躺在病床上,焦锋利满脑子想的都是“校靶”。他和战友们深有体会,传统校靶方式已在部队沿用多年,存在操作过程繁琐、工具不易携带、无法野外实施等“短板”,打起仗来肯定要吃大亏。焦锋利彻夜难眠,创新校靶系统的想法在他心头越来越强烈。

  “搞科研创新那是科研院所的事,基层军械人员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面对调侃和质疑,焦锋利却越发执拗起来。经过多方查询,焦锋利了解到,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这方面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我军一无所知,也无从获得。国内相关单位虽然有过多次尝试,但始终没有取得实质突破。

  “一定要啃下校靶这块‘硬骨头’!”经过苦苦思索,焦锋利发现,新式校靶系统涉及光学、编程、软件设计、信号处理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继续研发的“拦路虎”。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读研。

  然而,选择读研就意味着要暂时放弃分队长的行政职务。一边是顺风顺水的事业前途,一边是艰难未知的科研攻关之路,焦锋利也有些犹豫。“不管身处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是部队建设的一颗‘螺丝钉’,都在做贡献。”指导员的话,坚定了焦锋利报考研究生的决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